知识出处: | 《浦城县志》 |
唯一号: | 130834020220000792 |
专题名称: | 小麦的发展历史 |
文件路径: |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20000010/001 |
起始页: | 0336.pdf |
专题类型: | 经济作物、农作物 |
产地: | 浦城县 |
产量: | 利用冬闲田种植,一般年份全县种植5000~10000亩。抗日战争期间,最多年份为民国28年,种植3.77万亩,亩产50公斤。此后农民认为小麦吸肥多,会影响后茬水稻产量,种植面积又逐渐减少。1949年种植6665亩,产量237吨。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农民增施基肥,小麦影响水稻产量不明显,为增加粮食产量,1953年起又逐年扩大种植,是年有10666亩,至1959年,年均种21691亩,产量年均579吨,1956年的产量最多达1058吨。这期间种植面积最多的是1957年、1958年,分别种3.76万亩和3.7万亩,产量分别为733吨、759吨。1960~1962年,为度过困难时期,政府允许农民自由种植,这3年分别种5.22、4.31、4.02万亩,产量分别达1169、695、1018吨。1963年起,粮食紧张状态缓解,为保证双季早稻插秧不误农时,小麦种植随双季稻扩大而减少。1963~1967年,年均种植3.26万亩,产量926吨。1968~1970年种植面积再度下降,年均2.31万亩,产量851.3吨。1971~1979年,年均9984亩,产量300吨。1978年种3690亩,产量143.2吨。1986年仅种12亩,产量0.55吨。1988年种80亩,产量3.48吨。农家历来种植的小麦品种有蜈蚣麦、鳝麦、方头麦、和尚麦;解放后先后引进品种有福清的和尚麦、古田的柳花麦、连城的文享、尤溪的大复怀、意大利的矮粒多,还有南大2419和碧玛一号、长汀的汀白毫、顺昌的洋口麦、福州的红壳麦、莆田的白壳麦、晋江的晋麦4058、江苏的杨麦1号、甘肃的甘麦8号矮秆齐、浙江的908及加拿大的欧柔、阿夫和阿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