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出殡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唯一号:
130834020220000344
专题名称:
出殡
其他名称:
出门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0675.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俗称“出门”,意即亡者如出远门做宾客一样。出殡日子一般由念佛先生根据死者年龄及死者死时的时辰掐算选出(选出殡吉日,实际上是念佛先生根据自己是否闲暇而定,如遇多家死人,忙得不可开交,就把自己所能安排的时间说成是出殡吉日)。出葬时间多在早上7—8点,起棺前,要再次举行祭拜仪式,宣读祭文。先由孝男孝女祭奠(跪着叩首拜棺),尔后亲友祭奠,接着亲丁转棺,转棺毕,“伕头”以扛索缚棺。此时,丧家女眷倚棺嚎哭,涕泪滂沱,痛不欲生。众亲友见状,含泪安慰,劝其节哀。起棺时辰一到,鞭炮齐鸣,“伕头”下令起棺,扛夫挺起腰胸,四平八稳随亲丁抬出大门。送殡队伍悲且肃穆,其出行顺序为:鸣锣开道在前;挑珍珠桶与芝麻杆的在其后;随之的是数名燃放鞭炮者巡回于队伍中沿途燃放鞭炮,凡遇过桥、转弯、岔道均要鸣放鞭炮;其后是持“招魂幡”的(招魂幡上写着亡者姓名、死亡年月日时及请求西方乐土接纳等语,由长子或长孙擎幡),擎幡者手持哭丧杖,头戴“三堂官”(即用稻草纺织的帽圈,帽圈上有三根竹签用线吊着三撮小棉花球),穿白鞋,慢步前行(若亡者无子?,由族中亲属商定择一侄子擎幡);紧接着是亲丁孝子队,从大到小按辈数排列,人人头戴“三堂官”(女婿头戴“二堂官”),脚穿草鞋或白布鞋,手持哭丧杖,腰系草绳,披麻戴孝,随幡而行;之后是扛“影亭”的(影亭是由竹竿作骨架、色纸糊就,内供亡者牌位,两边写有“席上无形空对语,梦中有影不能言。”之挽联。旧时还有彩轿,内放死者生前常用之物,如死者生前是秀才则放文房四宝,是官员则放生前官服、靴子等。现在多改为纸糊楼房,房内有“高档家俱,各种家用电器”等);随后是擎“铭旌”的(民国时期旌宽2—3尺,长约8尺到丈余,上书亡者官职、姓名、排行第几等内容);其后是持花圈的(花圈由亲丁、内亲挚友等制作或死者生前单位所送);跟着是撑“挽幛”的(挽幛是亲友赠送的,题写有挽联的整幅绸布,长6尺,多为素色或蓝色,用长竹竿撑起。现在代之的是绸被面、羽绒被、太空被、高级羊毛毯等);随之的是扛陪葬品的(陪葬品皆是纸糊的,有金箔、银箔、书柜、画箱、纸人、纸马等);跟在背后的是唢呐乐队(即吹鼓手,现多为洋鼓铜管乐队,奏哀乐或其它乐曲);接着是男亲友队,人人头戴白帽,腰扎白带或袖系白毛巾,手持香和白花;其后面是扛抬灵柩的,灵柩通常由八人扛抬,俗称“八仙”,一些讲究的人家也有用16人抬的,灵柩上盖有棺罩;最后是哭丧女眷,人人头戴三角孝帽,个个俯首,一手执三角帽以遮脸,一手用哭丧杖撑路,随棺沿途嚎哭而行。 送葬队列徐徐行至村口,除孝子要将灵柩送至墓地外,其余亲友则吃糖果、抽香烟,沿原路返回待吃丧饭。灵柩抬至村口停留时,亡者如有女婿,其婿则要与“八仙”商定“解杠钱”,如商定不下来,“八仙”则停而不抬,直到谈妥兑现后才起棺上路。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