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唯一号: 130831020220000663
机构名称: 俱乐部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1053.pdf
前置机构: 中山堂
起始时间: 民国36年10月10日

机构描述

民国期间,有国民党员俱乐部、军民俱乐部、盟军俱乐部3个(国民党员俱乐部及军民俱乐部在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剧场中记述)。盟军俱乐部系民国33年驻浦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总部征用城关后街徐氏宗祠及隔壁基督教堂设置,内设餐馆、舞厅,专供英国军事代表团及国民党军政要员娱乐,民国34年该部离浦撤销。民国36年10月10日,由县党部募款在县党部建成中山堂。11月1日军民俱乐部改建为中正堂。 1951年9月,县总工会建成工人俱乐部,有图书阅览室,周末及节日组织文艺活动(1958年被省工会评为省先进工人俱乐部)。1955年,汽车保养场工会创办俱乐部,设专职干部管理,开展文艺体育活动,并组织京剧、闽剧演出队,先后到福州、惠安、三明、福安、建阳等地演出。同年,县文化馆在西岩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旧馆乡试办农村俱乐部,全县共培训俱乐部骨干320人,年底全县农村办起俱乐部51个。1957年,农村俱乐部发展至123个。1958年9月,实现公社化后,全县农村办起俱乐部345个,但有一部分很少活动。1960年经济困难时期,俱乐部活动大减。1961年经整顿,全县仅存38个俱乐部,不久亦都停止活动。1963年随着国民经济好转,俱乐部逐渐增加,全县有俱乐部216个,其中农村187个、机关和工矿企业29个。“文化大革命”开始,俱乐部全部停止活动。1971年,驻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714部队(后称核工业部二九四大队)建立俱乐部并开展活动,总工会及中心站等俱乐部恢复活动。1982年,县在临江公社寨下大队办农村俱乐部试点。1984年,中共浦城县委提出“公社有文化中心,大队有俱乐部,机关、厂矿、企事业、学校有文化室”的要求。1988年,全县有农村俱乐部185个,机关、厂矿、企事业俱乐部30个,文化室51个,均辟有活动场所。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