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子福建史迹图集》
唯一号: 130830020230008065
人物姓名: 朱熹
人物异名: 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号:晦翁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30000067/001
起始页: 0011.pdf
性别:
时代: 南宋
出生年: 1130
卒年: 1200
籍贯: 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
亲属: 朱松

传略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晦翁等,卒后谥曰文,宋代追封徽国公,世称朱子、朱文公。“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朱熹是孔孟之后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集宋代理学之大成,“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地位崇高,其创立的朱子理学在南宋以后被尊为官方哲学,成为近古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传至东亚文化圈,影响既深且远。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朱熹的父亲朱松(1097—1143),字乔年,号韦斋,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任建州政和县尉,举家南迁入闽,朱熹的祖父母去世后皆葬于政和。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朱松改任南剑州尤溪县尉,任满后闲居在邑人郑安道宅。建炎四年(1130)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朱松一家后寓居建州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市)城南环溪精舍。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朱松病逝,十四岁的朱熹遵遗命投靠父友刘子羽,移居建州崇安县五夫里(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光宗绍熙三年(1192)朱熹定居建宁府建阳县(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考亭。宁宗庆元六年(1200)三月九日,朱熹病逝于考亭沧洲精舍寓所,享年七十一岁,同年十一月葬于建阳黄坑大林谷。 朱熹立身刚毅,进学勇猛。幼承家学,在朱松的教导下“慨然有求道之志”。移居五夫后,朱熹从学“武夷三先生”——胡宪、刘勉之、刘子翚,后又师从延平先生李侗,博求经传,遍交当世有识之士切磋论道,“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宋史·朱熹传》)。朱熹十九岁中进士,但仕途坎坷,实际从政仅九年,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南康军、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知漳州、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朱熹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驻留在福建著书立说、授徒讲学,先后创办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武夷精舍、考亭沧洲精舍等书院,讲习武夷,弘道东南。朱熹出仕为官任上,也致力于兴建修复书院,讲学传道,如修复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制定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朱子教条》)。南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间,朱熹与张栻、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亦称“乾淳三先生”),而朱熹讲学最久,著述最丰,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知识出处

朱子福建史迹图集

《朱子福建史迹图集》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书以朱熹的家族身世及其生平在闽求师问学、著述讲学、为官从政、访游出行等事迹为线索,选取相关史迹遗存,汇辑成文物图集,从文物遗存的角度追寻朱熹在福建真实、形象的历史记忆,呈现朱熹在福建丰富、多元的人生足迹。

阅读

相关专题

主簿
职位
知军
职位
知州
职位
知州
职位
侍讲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