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锡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唯一号: 130830020220000134
人物姓名: 陈师锡
人物异名: 字:伯修;号:闲乐先生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1306.pdf
时代: 北宋
出生年: 1057年
卒年: 1125年
籍贯: 浦城
非亲属:

传略

陈师锡,字伯修,号闲乐先生,浦城人。祖占籍建阳,师锡宋嘉祐二年(1057)生。宋熙宁(1068~1177)中入太学,神宗知其才,及廷试时,师锡奏名在甲、乙科间。神宗偶尔阅到师锡的文章,屡读屡叹赏,对侍臣说:“此必陈师锡也。”启封果然,提为进士第三,任为昭庆军掌书记。师锡有才学,曾为欧阳修《五代史》作序,郡守苏轼非常器重他。元丰二年(1079),苏轼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亲朋多远避,陈师锡独为他饯行,又安置苏轼家属。后知临安县,升任监察御史,进言“稽皇祖纳谏、御臣之意”以兴治功,得到帝皇的赞赏,又上言请追回“进士习律”的成命,建议用经术训迪士类,被用事者认为是倡为诐说,出知宿迁县(今属江苏)。元祐(1086)初,苏轼3次上表推荐陈师锡,说他“学术渊源,行己洁素,议论刚正,器识靖深,德行追踪于古人,文章冠绝于当世。”回京为秘书省校书郎,升任工部员外郎,加秘阁校理,提点开封县镇。他指出:选人用举者迁升,岁有定额,当今请托者升迁得官者溢数,贫穷而有才之人有不足之患,建议朝廷给予限约。京畿内的将官苛惨士卒,正当大阅时,群卒哗噪,将吏失措,陈师锡疾驰军中,将为首哗噪的人依法处理,大阅得以进行,同时劾斥将官,众人叹服。但枢密院却以“事不先白”为罪,罢知解州(今山西运城)。后又知宣州(今安徽宣城)、苏州(今属江苏)。徽宗即位,召师锡为殿中侍御史。师锡即上疏为司马光、吕公著等争还赠谥,恢复墓碑,指责章惇、蔡京、蔡卞等。他指出:蔡京、蔡卞兄弟同恶误国,勾结内侍、外戚,觊觎大权,援引死党数百人,重用他们,天下治乱自是而分。这时,左司谏陈瑾也弹劾蔡京兄弟,时称“二陈”。不久,改任为考功郎中,他抗章说:我担任侍御史几个月,所奏都是当今急要的政事,如果说得不对,陛下可开纳褒奖;如果说得对,就不该遽解侍御史的职务。如果蔡京典刑未正,我愿受到贬窜。于是,师锡出知颍州(今安徽阜阳),后又改知庐州(今安徽合肥)、滑州(今河南滑城),再罢为提点灵仙观。崇宁元年(1102),蔡京为相,师锡被列为元祐党人,谪监衡州(今湖南衡阳)酒税。后又削官,安置郴州(今属湖南)。宣和七年(1125)卒,终年69岁。追赠为左谏议大夫、直龙图阁。著作有《奏议》1卷、《文集》10卷。《宋史》有传。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专题

掌书记
职位
校书郎
职位
员外郎
职位
考功郎中
职位
酒税
职位
监察御史
职位
秘阁校理
职位
直龙图阁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