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干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唯一号: 130830020220000032
人物姓名: 黄干
人物异名: 字:直卿;号:勉斋;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0727.pdf
性别:
时代: 宋代
出生年: 1152年
卒年: 1221年
亲属: 黄辂;黄輹
非亲属: 朱熹

传略

黄干(1152~1221年) 字直卿,号勉斋,原籍福建长乐人,1175年起移居莒口河坝(据黄氏族谱查校,莒口、茶㘵现有黄氏子孙均系黄干后裔)。黄干是最早、最久,也是最受朱熹器重的高足弟子,朱熹称赞他“志坚思苦”,并选他为次女婿。 黄干父亲黄瑀在宋高宗时曾任监察御史,逝世后,黄干经刘清之介绍,慕朱子名,远途跋涉,冒着大雪前来拜师。这时朱熹还住在崇安五夫,黄干好不容易走到五夫时,朱熹却有事外出了。黄干只好在客栈住下来,等朱熹回归。“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宋史·黄干传》),一住就是三个月,才得以拜见朱熹。朱熹对这位虔诚的弟子格外器重。拜师受业后,黄干如鱼得水,废寝忘食地发愤学习。三更三点万家眠,小窗灯火苦读书。黄干苦学到拼命的地步,夜不宽衣解带,倦了坐在椅子上打个盹,醒了又学,直至东方吐白。 庆元初,已过不惑之年的黄干始出仕,鉴台州酒务。不久,因母病逝,辞归守孝,从学于他的人很多。朱熹这时写信给他说:待竹林精舍建成,“便可请直卿挂牌秉拂也”,把他当作自己事业的继承人。 黄干在朱熹身边前后从学二十余年,其学识、人品都得到朱熹的称赞。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将次女朱兑许配给黄干。黄干移居莒口河坝潭溪书院,朱熹前往云谷山时,常在此歇脚。朱熹晚年在考亭讲学时,黄干常常代其授徒。 黄干有一件终身遗憾之事,即朱熹弥留之际,黄干正好回故里福州长乐。黄干知噩耗后,心急如焚,日奔百里,从老家赶回考亭,而朱熹已入殡。他捧着朱熹临终留给他的书籍、衣服,痛哭失声地说:“罪恶贯盈,医药殡殓,皆不及侍制,终身之痛,何以自释?”此后黄干在考亭为朱熹服丧三年。 黄干在出任江西新淦县令,知安庆府(今属安徽)和汉阳军(今属湖北)期间,多有惠政。知安庆府时,积极筑城备战,防备金兵入侵。后来金兵南下,破黄州(今属湖北),而安庆得守。洪水泛滥时,安庆又无患,皆因城墙牢不可破。安庆百姓赞曰:“不残于寇,不蹈于水,全我者,黄父也。”在知汉阳军时,眼见当地贫民生活困苦,财源枯竭,他感到十分痛心。他认为为官一任,当造福邑民,日夜操劳,“无一民不当爱,无一事不当理”,深受当地百姓拥护。 黄干人品主要是受朱熹的影响,他对朱熹道德、学问、业绩等都十分敬佩。对黄干来说,朱熹是岳父,也是一生敬仰的恩师,平生以朱熹的人格为理想的人格。他对朱熹的评价也最高,曾说:“公平正大者先生之心,刚毅勇决者先生之气,严威俨恪者先生之容,精深博广者先生之学。” 宋宁宗嘉定九年(1216年)夏四月,黄干出仕十四年,厌倦了官宦生活,举家定居考亭。当年闰七月又在城内建环峰草堂,(城坊城隍庙巷内),聚徒讲学,身体力行,声名远扬,“巴蜀江湖之士皆来受学”。嘉定十四年(1221年)正月,他遣长子黄辂到黄坑朱熹墓代他辞恩师,并嘱长子定居建阳环峰草堂;三子黄輹留居莒口潭溪精舍继承父业。自己回归故里福州,当年三月病逝,终年七十岁。 黄干主要著作有《黄勉斋文集》、《四书通释》、《礼仪通解》、《易解》、《孝经本旨》、《精舍春祀讲义》。他撰写的《晦庵朱先生行状》,为保留朱熹生平事迹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他所作《代祭林黄中侍郎文》,对弹劾过朱熹的林栗,能不记旧仇,给予客观恰当的评价。因此,其道德事功深为世人赞许。清雍正二年(1724年),诏从祀于孔庙。 嘉熙元年(1237年),理宗皇帝赐御书“环峰书院”匾,敕令重建书院,奉祀黄干。邑人称之为“黄勉斋先生祠”,有祠田六十余亩。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毁于兵火,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改建于建阳水东妙高峰下,清季失修倾圯,今仅存遗址。 莒口河坝黄干的潭溪书院元代尚有修复,清乾隆五年(1740年)八月,焚于火,宫墙器物,一时殆尽,唯黄干贤像独存。乾隆八年(1743年),皇帝谕旨,特发内帑银一千两,重建书院,克期告竣。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书院被水冲毁。嘉庆九年(1804年),仁宗帝复颁内帑银七百两,重修。后因多年失修,于1958年圯毁。 《中国人民大辞典》第1244页已将黄干编入名人录中。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专题

县令
职位
知府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