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爚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唯一号: 130830020220000029
人物姓名: 刘爚
人物异名: 字:晦伯;号:云庄居士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0725.pdf
性别:
时代: 宋代
出生年: 1144年
卒年: 1216年
籍贯: 建阳莒口马伏
亲属: 刘懋
非亲属: 朱熹;吕祖谦

传略

刘爚(1144~1216年) 字晦伯,号云庄居士,南宋建阳莒口马伏人,理学家。幼年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养成了勤奋读书的习惯。父亲刘懋曾教他读程颢的著作,开导说:“读此书可以成就学业。”接着,刘爚在朱熹和吕祖谦门下读书,研究理学。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刘爚考中进士,受任山阴县(今属浙江省)主簿。他认真整理当地的户口,粮册,避免原先粮食管理的混乱,使税吏无法从中贪污舞弊。后来他调任连城(今属福建)知县,免除当地添丁钱、纲运例钱、上贡银钱,军期米钱等杂税。还兴建学校,重视青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久,他又转任闽县(今属福建)知县,办理政事公正廉洁果断,一上任就处理不少积案。邑人称其“治以清简,庭无滞讼,兴利除害,知无不为。”福建安抚使和朝中御史相继向朝廷推荐他,但未得到重用。后来要派他到潭州(今长沙)任知州,正遇父亲去世,未赴任。这时韩侂胄弄权,禁“伪学”,他跟随朱熹在武夷山讲学著述,建云庄山房于五曲溪畔。 刘爚服丧期满后,调赣州(今属江西省)坑冶司主管文书档案。不久,改任德庆府(今属广东)知府。他在这里主持修建学校,向朝廷请求减免无名税钱,集训兵勇。后来,他又调任广东常平茶盐司常平使,清除前任的种种弊端,政绩可观。嘉定二年(1209年)他上疏,主张各级官员要节省开支;收回滥发的纸币。言辞恳切,切中时弊,因此被提升为吏部郎中。后调任浙西提点刑狱,能不邂寒暑,经常到各州县巡视,纠正许多冤屈案件,弹劾贪赃枉法者,虽权贵不邂。 后刘爚到京任国子监司业,请朝廷罢“伪学”之禁,颁布《白鹿洞书院学规》于太学,都得到采纳,同时《四书集注》得以刊行。不久,刘爚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后又提升为国子祭酒,兼兵部侍郎、刑部侍郎。封为建阳县开国男,赐食邑,兼太子左谕德等职。不久他代理工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左谕德。这时,他上奏,建议把边境百姓组织起来,进行训练检阅。70岁以后,他向朝廷写了12封奏疏,要求告老还乡。朝廷下诏七次,援用谏官赵抃挽留欧阳修的故事以说服他。逝世前几天,还在耐心地辅导太子读书。嘉定九年,他逝世于京都,享年73岁。朝廷特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文简”,令官员停止上朝一天,以表哀悼。并御赐葬邵武县三都桂城原,大臣真德秀为撰《刘爚墓志铭》。 他的著作有《奏议史稿》、《云庄外稿》、《云庄续稿》、《经筵故事》、《讲堂故事》、《东宫诗解》、《易经说》、《礼记解》、《四书集成》、《周易解》、《文集》和遗录等,另有《云庄文集》十二集被收入《四库全书》。 《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493页已将刘爚编入名人录中。 刘爚马伏故居云庄山房后辟为云庄书院,宋理宗御赐“云庄书院”匾。刘氏后人又建“力扶道统”、“世家先哲”、“心传洙泗”、“大司空”、“金紫”五坊。明成祖永乐十四年(1416年),麻阳溪特大洪水,书院尽没,仅存祠堂。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奉礼部令,官府出钱修理书院。 此后,云庄书院多次遭水患、兵燹之害,屡建屡圯。神宗万历八年(1580年)奏令裁撤。过五年,御史杨四知奏请恢复书院,获准。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建书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书院被改建为生产队仓库,现已废弃。其门前右墙仍嵌有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马伏刘氏合族所立的“书院禁碑”。村坊中砖刻“淓洲映瑞”、“太平毓秀”尚存。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专题

主簿
职位
知县
职位
知县
职位
坑冶司
职位
知府
职位
常平使
职位
郎中
职位
提点刑狱
职位
编修官
职位
国子祭酒
职位
侍郎
职位
侍郎
职位
侍郎
职位
开国男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