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德明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唯一号: 130830020210000497
人物姓名: 廖德明
人物异名: 字:子晦;号:槎溪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18/001
起始页: 0074.pdf
籍贯: 南剑州顺昌县

传略

廖德明 廖德明,字子晦,号槎溪,南剑州顺昌县人。乾道五年(1169)进士,曾历官韶州教授、莆田知县、浔州知府、广东提刑兼知广州、吏部左选郎官等职。《宋史》卷四三七本传载:“少学释氏,及得龟山杨时书读之,大悟,遂受业于朱熹。” 《朱子语录姓氏》载其癸巳(乾道九年即1173)以后所闻,此为廖德明从学于朱子有明确年号的最早记载。当时朱熹已在寒泉精舍讲学、著述数年。后廖德明亦曾在此问学。《文集》卷六有《秋日同廖子晦、刘淳叟、方伯休、刘彦集登天湖,下饮泉石轩,以山水含清晖,分韵赋诗得“清”字》五言诗,云:“闲居寡俦侣,掩关抱孤清。良友倏来止,旷然舒我情。”题中“天湖”,位于建阳崇泰里寒泉精舍之北,地名太平山。邵武连嵩卿是乾道六年(1170)从学朱熹于寒泉精舍的门人,与廖德明关系密切。《文集》卷四一《答连嵩卿》书一云:“所谓天地之性即我之性,岂有死而遽亡之理,此说亦未为非。……烦以此问子晦,渠必有说,却以见谕。”卷四四《答方伯谟》书七作于淳熙元年(1174),其中云:“得连嵩卿书云:‘廖子晦言天地之性即我之性,岂有死而遽亡之理?’”此两书亦可作为廖氏曾与连氏同为寒泉精舍门人的旁证(参本书“连嵩卿”条)。 朱熹的云谷晦庵草堂建成后,廖德明也曾随朱熹往来于寒泉、云谷、五夫屏山之间。可考者有淳熙五年(1178)七月,他与刘纯叟、方伯谟侍从朱熹同登建阳云谷,并问学于五夫屏山。《文集》卷六有《淳熙戊戌七月二十九日与子晦、纯叟、伯休同发屏山、西登云谷……》诗,卷三十四《答吕伯恭》书八云:“熹比与纯叟及廖子晦同登云谷,遂来武夷,数日讲论甚适。”这年八月,数人又同游武夷山响声岩(《闽中金石志》卷九)。 淳熙八年(1181),廖德明官韶州教授。在任上重修濂溪祠,请朱熹为记。后二年(1183),朱熹写成《韶州州学濂溪先生祠记》(《文集》卷七九)。“在南粤时,立师悟堂,刻朱熹《家礼》及程氏诸书。公余延僚属及诸生亲为讲说,远近化之。”(《宋史》卷四三七)约在淳熙九年(1182),在韶州刊刻朱熹与吕祖谦共同编撰的《近思录》十四卷。朱熹《别集》卷四《答廖子晦》书中有“《近思录》字大,甚便老眼,有便幸寄一二本”诸语,可证。 淳熙十年(1183)四月,朱熹武夷精舍建成,时廖德明仍在韶州任上,未能赴会。上文所引《别集》卷四《答廖子晦》书又云:“武夷精舍初成,不免与诸友朋来集,甚恨贤者不在是,其溪山之胜,言有不能喻也。”廖德明问学朱熹于武夷精舍之时,已是淳照十三年(1186)。《朱子语类》卷一一四载窦从周于淳熙丙午(1186)四月五日至武夷精舍,当时在场的有“廖教授子晦”(P2765),《朱子语类》中有廖德明录数条即记于此时。如卷十四“问‘止于至善’……今日先生语窦文卿”条(P268);卷十五“问窦从周”条(P287);卷十八“问窦‘看格物之义如何’”条(P404);卷七八“窦初见先生,先生问前此所见如何”条(P2017);卷五八“问窦从周云”条(P1361);卷一〇九“窦问‘人才须教养’”条(P2691);卷一一四“先生问窦云”之后三条(P2767)等,均为廖氏于此年同时就学于武夷精舍时所录。 廖德明也是考亭沧洲精舍的门人,从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廖氏在此从学有三次。第一次在绍熙三年(1192)。《语类》卷四有廖德明录“问‘临漳士友录先生语,论气之清浊处甚详’”一条(P76),显然应在朱熹离漳州任后所录。同卷又有汪德辅录“子晦问人物清明昏浊之殊”一条(P59),卷九则有廖德明录“汪德辅问‘须是先知,然后行’”一条(P149)。据《语录姓氏》,汪德辅录在壬子(绍熙三年即1192),此亦为廖氏首次从学于建阳考亭之时。 廖德明第二次从学于建阳考亭,应在庆元元年(1195)。《语类》卷九一有叶贺孙录“子晦将赴莆阳,请于先生……”一条(P2334),乃廖德明出任莆田知县之前在建阳考亭所录。朱熹《文集》卷八三有《书廖德明仁寿庐条约后》一文,撰于庆元二年(1196)三月,文中称廖德明在莆田县南建仁寿庐。由此可知,廖德明官莆田知县必在庆元二年以前,此也是廖德明第二次从学考亭之时。《语类》卷一〇八又有廖德明自录其与朱熹告别于建阳考亭时的情景: 德明起禀云:“数日听尊诲,敬当铭佩,请出整衣拜辞。”遂出,再入,拜于床下。三哥扶掖。先生俯身颦眉,动色言曰:“后会未期。朋友间多中道而画者,老兄却能拳拳于切己之学,更勉力扩充,以慰衰老之望。”德明复致词拜谢而出,不胜怅然!前一日,先生云:“朋友赴官来相别,某病如此,时事又如此,后此相见,不知又如何。”道中追念斯言,不觉涕下!(P2690) 廖氏第三次从学于建阳考亭,当在庆元四至五年(1198—1199)。朱熹《别集》卷四《与林井伯》书八,撰于庆元四年(1198)朱熹六十九岁时。书云:“廖子晦到此见之,经由相见,必当语及也。今幸且能吃饭读书,然明年便七十矣,来日能复几何?”考林井伯乃莆田人,故《与林井伯》书八云“经由相见”,即廖德明从建阳考亭回至莆田,得以与林井伯相见。《语类》卷一〇七有廖德明录“先生曰:‘如某辈皆不能保,只是做将去,事到则尽付之。人欲避祸,终不能避。’”一条(P2671)从内容看,当录于庆元党禁之时。《语类》列在“丙辰后”,即庆元二年(1196)以后,应为廖氏此次从学所录。 《语类》卷四十有沈僴录“廖子晦、李唐卿(咨)、陈安卿共论三子言志”一条(P1036),所录当为庆元五年(1199)冬,李唐咨与陈淳翁婿两人同至建阳考亭问学之时(参下文“李唐咨”、“陈淳”条)。 朱熹《文集》卷四五有《答廖子晦》书十八通,内容以答问为主。其中书三廖德明自言:“德明自得赐诲,日夕不去手,紬绎玩味,未能尽究,亦尝随所知而为之说。”表明廖氏求学之勤。

知识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书院考”和“门人考”两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与朱熹生平有关的书院六十七所,辨析无关的八所,第二部分考证了朱熹在其创建的四所书院中及门弟子二百七十六人。

阅读

相关专题

教授
职位
知县
职位
知府
职位
提刑
职位
左选郎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