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定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唯一号: 130830020210000486
人物姓名: 蔡元定
人物异名: 字:季通;号:西山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18/001
起始页: 0059.pdf
出生年: 1135年
卒年: 1198年
籍贯: 建宁府建阳县
亲属: 蔡发
非亲属: 朱熹

传略

蔡元定(1135—1198) 蔡元定,字季通,号西山,建宁府建阳县人,年十岁,其父蔡发“即教使读《西铭》。稍长,则又示以程氏《语录》、邵氏《经世》、张氏《正蒙》等书。”(朱熹《跋蔡神与绝笔》,《文集》卷八三)元定“幼而沉涵其义,长而辨析益精”(刘爚《西山先生蔡公墓志铭》,道光《建阳县志》卷十七)。后相继于乾道、淳熙、绍熙年间从学朱熹于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武夷精舍和考亭沧洲。生平事迹,见载于《宋史》卷四三四。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六二为之专立《西山学案》。 关于蔡元定从学朱熹的时间,有刘爚在《西山先生墓志铭》所言“乾道间,见文公于崇安,遂师事焉”的说法;也有元刘应李在《蔡氏诸儒言行录序》所说“绍兴间,遇朱文公于五夫而师之”的说法。今人则多以为在绍兴二十九(1159),“前往崇安拜朱熹为师”(刘建《大潭书》第206页;陈明考《蔡元定与朱熹》,载《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第29页;徐学仁《蔡元定大事记》,同上书第82页)。绍兴二十九年一说,查无出处,缺乏书证,不值一驳。且在《朱文公文集》中,从朱、蔡两人交往的所有资料考察看,蔡氏绝无在绍兴年间从学的迹象,故应以刘爚的说法为准。这是因为刘爚与蔡元定均在乾道年间从朱熹学,是同门师友。且两人一居马伏,一居后山,两地相隔不超过五华里,了解最深,相契甚笃,言之必有所据。 束景南《朱子大传》则认为“乾道元年(1165)朱熹迁到佛顶庵居住,蔡元定执弟子礼来学”(见该书第275页),所据乃《文集》卷三九《答许顺之》书八:“山间有一二学者相从,但其间绝难得好资质者。近得一人,似可喜,亦甚醇厚,将来亦可望也。斋舍迫狭,已迁在圭甫屋后佛顶庵中相聚矣。”圭甫即刘珪,五夫人,文中很难看出束先生将此书定于乾道元年的理由,故仍应以刘爚宽定为乾道间的说法为佳。 朱子《文集》中于蔡氏有明确年号的记载是在乾道五年(1169),见于卷七五《中和旧说序》所云:“乾道己丑之春,为友人蔡季通言之问辨之际,予忽自疑斯理也。”此至少表明,蔡元定从学朱熹是在寒泉精舍建成之前。此外,《文集》卷四四《答蔡季通》书五云:“节中哀痛不自胜……钱物已令携去一千足,米俟到后山遣致,或彼价廉,即寄钱去,烦为籴也。”束景南先生认为,此书所言是朱熹委托蔡元定在建阳后山买山地以葬母(见束景南《朱熹佚文辑考》第86页),此亦可作为蔡元定乃寒泉精舍建成之前的朱子门人的证据之一。 乾道六年(1170),朱熹寒泉精舍建成,蔡元定每相随左右,《文集》中可考的资料甚多。如《续集》卷二《答蔡季通》书二云:“别后两日,稍得观书,多所欲论者,幸会期不远,此只八九间下寒泉,十一二间定望临顾也。”此为寒泉相会之后两日,又再次相约。卷三九《答范伯崇》书九云:“熹比携二子过寒泉,招季通来相聚,更有一二朋友来相聚,初不废讲议。”书十云:“伯谏前日过此,季通亦来会,相与剧论儒佛之异。”卷四三《答林择之》书四:“此有李伯谏,往时溺于禅学,近忽微知其非。昨来此留数日,蔡季通亦来会,剧论不置,遂肯舍去旧习。”以上诸书据考,均作于乾道六年(1170,参李伯谏、范伯崇、林择之诸条目之考证)。 乾道六年,朱熹登云谷,爱其山水清幽,有意在此构筑书堂,于是委托蔡元定主其事,在此建草堂三间。“自始营葺迄今有成,皆其力也”(朱熹《云谷记》,《文集》卷七八》。《文集》卷六中有《云谷合记事目效俳体戏作三诗寄季通》,诗中有句云:“云关须早筑,基址要坚牢。栽竹行教密,穿池岸欲高。……庄舍宜先立,山楹却渐营。泉疏药圃润,堰起石池清。……想应频检校,只恐欠方兄。”诗中对草堂的建筑作了一些具体的要求,末句表现作者资用不赡、资金短缺的困扰。 云谷晦庵草堂于淳熙二年(1175)七月建成后,蔡元定曾与朱熹频频相聚于此。《文集》卷六有《淳熙戊戌七月二十九日与子晦、纯叟、伯谟同发屏山,西登云谷越夕乃至,而季通、德功亦自山北来会……》一诗,描写的就是淳熙五年朱熹与廖德明、刘纯叟、方伯谟从五夫出发,与蔡元定等相聚于云谷的情景。《文集》卷四四《答蔡季通》书八云:“西山之约,一何拒客之深耶?俟武夷归,别当奉扣。然临风引领,似已闻采薇之歌矣。”表明朱、蔡两人的西山、云谷之约,是很频繁的。文中的“西山”,指的是蔡元定建于崇泰里的西山精舍。 蔡元定从学于武夷精舍的事迹因资料繁多而难以细考。择要言之,淳熙十三年(1186),协助朱熹编出《易学启蒙》一书。《朱文公文集》卷五九《答陈才卿》书十四云:“《启蒙》所载为有发于《易》,他则别成一家之学。季通近编出梗概欲刊行,旦夕必见之。”《文集》卷四四、《续集》卷二《答蔡季通》诸书中有多处与之讨论《启蒙》一书的内容。淳熙十四年(1187),接受朱熹委托,刊刻“武夷精舍小学之书”(《答蔡季通书》一一七,《续集》卷二)。同年,《律吕新书》成书,朱熹为之序(《文集》卷七六,《律吕新书序》)。淳熙十六年(1189),协助朱熹修改《大学章句》。《续集》卷八《答毛朋寿》书云:“《大学》文字,季通者尚未为定本,旦夕当取来,更为改正,乃可传也。” 朱熹建阳竹林精舍建成后,蔡元定也每往来于精舍问学辨难。 《语类》卷二〇有王过录“先生尝曰‘仁者心之德’”条(P471),其中记载参与讨论的有蔡元定、辅广和王过;卷二五有叶贺孙录“仁父问‘禘自既灌而往者’”(P615),参与讨论的有叶贺孙、蔡元定和徐容;卷四五王过录“先生说‘如有所誉者’”条,其中记“季通在座”(P1163)。考叶贺孙、徐容、王过均为朱熹考亭竹林精舍的门人,《语录姓氏》记载叶贺孙、徐容为绍熙二年(1191)以后所闻,辅广、王过为绍熙五年(1194)所闻,由此可知数人均为蔡元定在考亭的学友。 庆元三年(1197),蔡元定被谪道州编管,朱熹率门人为其送行,“先生往净安寺候蔡,蔡自府乘舟就贬,过净安,先生出寺门接之。坐方丈,寒暄外,无嗟劳语。以连日所读《参同契》所疑扣蔡,蔡应答洒然。”(《语类》卷一〇七(P2670)。朱熹送其至寒泉精舍,“相与订正《参同契》,终夕不寐”(《周易参同契考异》按语,《朱子遗书》本)。 对蔡元定在朱门的地位,史称“四方来学者,熹必俾先从元定质正焉”(《宋史·蔡元定传》)。黄干则评价说:“晦翁先生之门,从游者多矣。公之来,先生必留数日,往往通夕对床不暇寝。从先生游者,归必过公之家,听其言论不忍去,去皆充然有所得也。”(《宋元学案》卷六二)。 《朱文公文集》卷四四有《答蔡季通》书十四通,《续集》卷二、卷三,《别集》卷二共有一百多通,内容广泛涉及四书、易经、音律、印书、校书等各个方面。蔡元定逝世,为之作《祭蔡季通文》、《又祭蔡季通文》(《文集》卷八七)。

知识出处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书院考”和“门人考”两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与朱熹生平有关的书院六十七所,辨析无关的八所,第二部分考证了朱熹在其创建的四所书院中及门弟子二百七十六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