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侗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唯一号: 130830020210000450
人物姓名: 李侗
人物异名: 字:愿中;延平先生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12/001
起始页: 0026.pdf
时代: 宋代
出生年: 1093年
卒年: 1163年
籍贯: 南剑州剑浦县崇仁里樟仁乡(今福建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下岚村樟岚自然村,下文同注则略)
非亲属: 程颐;朱松

传略

李侗,字愿中,学者称为延平先生,南剑州剑浦县崇仁里樟仁乡(今福建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下岚村樟岚自然村,下文同注则略)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孝宗隆兴元年(1163)卒,是程颐的三传弟子、朱松的同门学友,也是朱松的儿子朱熹青年时期的理学入门老师。李侗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均“以儒学起家”。故李侗自幼受家学熏陶,曾“习举子业”,他“不忍坠箕裘之业,孜孜矻矻为利禄之学”。 徽宗政和二年(1112),李侗二十岁,“既冠游乡校,有声称”。徽宗政和六年(1116),李侗二十四岁时,受学于杨龟山的弟子罗仲素之门,求河洛之学。他说:“今生二十有四岁,茫乎未有所止,灼理未明而是非元以辨,宅心不广而喜怒易以摇,操履不完而悔吝多,精神不充而智巧袭,拣焉而不净,守焉而不敷,朝夕恐惧,不啻如饥寒切身者,求充饥御寒之具也。不然,安敢以不肖之身为先生之累哉。”“授《春秋》、《中庸》、《语》、《孟》之说,从容潜玩,有会于心,尽得其所传之奥。”罗仲素曰:“愿中向道甚锐,趋向大抵近正。”亟称许焉。 徽宗政和七年(1117),李侗二十五岁,“退而屏居山田,结茅水竹之间,谢绝世故四十余年”。他“志于绝学”。其接后学,答问不倦,随人浅深之各不同。李侗的学友沙县邓迪曾说:“愿中如冰壶秋月,莹彻无瑕。非吾曹所及。”朱松“深以为知言,亟称道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李侗六十一岁。 时朱熹二十四岁,在赴泉州府同安县主簿任上,途中拜见延平先生。朱熹以父辈事之,所论多所不合。临别时李侗吩咐受佛道思想影响颇深的朱熹要专心去读“圣贤”的书,遵“圣贤”的语言。 绍兴二十七年(1157),李侗六十五岁,子信甫及友直同登王十朋榜进士,有答朱熹言涵养之事。 绍兴二十八年(1158),朱熹同安官后,徒步数百里求教李侗于延平。有与朱熹《春秋》、《论语》答问七条,又十一条。又答朱熹关于夜气之说。李侗得朱熹这样的学生,喜悦之心,溢于言表。他后来说:“所幸比年来得吾元晦。相与讲学于颓堕中,复此激发,恐庶几于晚境也,何慰如之。”绍兴二十九年(1159),李侗六十七岁,与朱熹书信两封。 绍兴三十年(1160),李侗六十八岁,朱熹三十一岁,又见李侗于延平。数度从学,均居李侗舍旁西林院惟可师之舍,朝夕往返受教,“阅数月而后去”。李侗五月有与朱熹书三则,七月有与朱熹书八则。《朱子行状》记载李侗对朱熹的称赞说:“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论难体认至切。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益深矣。”绍兴三十一年(1161),李侗六十九岁。有正月、二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与朱熹答问十二条,书三则。朱熹谓自从侗学,辞去复来,则所闻益超绝。他称赞李侗:“姿禀劲特,气节豪迈,而充养完粹,无复圭角。精绝之气,达于面目,色温言厉,精定气和。语默动静,端详闲泰,自然之中若有成法。平时恂恂,于事若无甚可否,及其酬酢事变,断以义理,则有断然不可犯者。” 绍兴三十二年(1162),李侗七十岁。春,朱熹迎谒李侗于建安,遂与俱归延平。有四、六、七、八、十月与朱熹书十一则。有答朱熹上封事书。 孝宗隆兴元年(1163),李侗七十一岁,以二子更请迎养自建安如沿山。有五月、六月、七月与朱熹书。十月游武夷,归赴唐守汪应辰之聘,如福州,卒王府治。其孙获丧以归,葬于郡崇仁里瓦口乡。朱熹为《行状》并会葬,汪应辰为《墓志铭》。朱熹十四岁丧父,此后从学于崇安五夫二里刘一胡三先生之门,泛观博览,出入佛老。及二十四岁时拜访李侗,并于同安官后从学于李侗,“求喜怒哀乐未发之旨,未达而先生没”。他悲伤地说:“余窃自悼其不敏,若穷人之无归。……然以先生之所言者推之,知其所未言者,或不远矣。”自述师承关系乃此。朱熹有《挽延平先生》诗三首,兹录二首如下: 闻道无余事,穷居不计年。箪瓢浑漫与,风月自悠然。 洒落濂溪句,从容洛社篇。平生行乐地,今日但新阡。 歧路方南北,师门数仞高。一言资善诱,十载笑徒劳。 斩板今来此,怀经痛所遭。有疑无与析,挥泪首频搔。 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从杨栋请,赐谥文靖。元至正年间(1341—1368)赠太师越国公。明神宗万历间(1573—1620)从熊向文请,从祀孔子庙。清圣祖康熙四十五年(1706)允沈涵疏,赠曰“静中气象”。 李侗从罗仲素处得二程所继承的“不传之学”之后,“志于绝学”。他“箪瓢屡空,怡然自适”,自谓“某村居兀坐,一无所为,亦以窘迫遇事窒塞处多,每以古人贫极难堪处自体,即啜菽饮水,亦自有余矣”。又说:“亦欲于冷落境界上打叠,庶几渐近道理。”朱熹称其“所居狭隘,屋宇卑小。……然其齐整潇洒,安物皆有常处,其行不异于人”。 李侗为人“少年豪勇,夜醉驰马数里而归。后来养成徐缓,虽行一二里,常委蛇缓步,如从容室中也”。从一个豪放不羁的少年变成一个规行矩步的道学家,“终日无疾言遽色”。他虽然经济不宽裕,但“亲戚或贫不能婚嫁,为之经理,节衣食以赈助之。与乡人处,饮食言笑,终日油油如也”。他在《和静庵山居自咏》一诗写道: 胜如城市宅,花木拥檐前。一雨晓时过,群峰翠色鲜。 采荆烹白石,接竹引清泉。车马无常到,逍遥乐葛天。 一个身居草野的道学先生的面貌,跃然纸上。 李侗一生没有当过官,但“伤时忧国,论事感激动人”。朱熹在孝宗即位上封事,事前先征询李侗的意见,李侗认为落到偏安的局面,其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主和”。他说:“今日所以不振,立志不定,事功不成者,正坐此以和议为名尔……要之断然不可和。自整顿纪纲,断以大义,以示天下向背,立为国是尔。……吾侪虽在山野,忧世之心仍无所伸,亦可早发去为佳。”我们从其反对和议的主张看来,他是个能清醒地正视时弊的“忧世”之士。这对朱熹青年时期激烈主战的政治思想是有一定影响的。 “李(侗)先生不著书,不作文,颓然若一田夫野老。”“侗之学,超然独得于心性隐微之间,而非言语文字之末,宜人之所不及知者,惟朱熹得而真知之。”周木之言,虽嫌夸大其词,其述师承关系,也有一定道理。 李侗思想,从朱熹整理而成的《延平李先生师弟子答问》(简称《延平答问》)一卷,赵师夏辑的《延平李先生答问后录》一卷、以及朱门弟子记录朱熹言论的《朱子语类》(后人把有关部分编入《李延平集》、《延平总集》中,并都附有年谱)等记述中加以探讨,可以略见其脉络。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李侗文化研究 (第三辑)》

这本《李侗文化研究(第三辑)》,较为系统地展示了理学先贤李侗先生的理学造诣,让留存于故纸堆中的历史文化遗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化产品,从而使它释放岀理学的巨大能量和深远影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