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唯一号: 130830020210000437
人物姓名: 朱熹
人物异名: 号:晦庵、紫阳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11/001
起始页: 0033.pdf
出生年: 1130年
卒年: 1200年
籍贯: 祖籍徽州婺源

传略

朱熹(1130-1200),号晦庵、紫阳等。祖籍徽州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县城毓秀峰下。 朱松去世后,朱熹师从的武夷三先生,都信奉禅学,这对青年朱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至“出入于释老者十余年。”在绍兴十六年(1146),为“理会得个昭昭灵灵底禅”,朱熹曾到五夫密庵三次向道谦学禅。朱熹的佛学思想,最终师承于道谦。 朱熹此时的出入佛老,为其日后援佛入儒,即以佛学思想的长处来改造儒学思想打下了基础。也就是说,道谦禅学通过朱熹的儒学化而融入宋明理学之中,成为朱子理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但在当时,对年方17岁的朱熹来说,其当务之急则是驱末返本,逃禅归儒,而此举则与其师延平李侗密切相关。 绍兴二十三年(1153)五月,朱熹赴同安主簿任,途经剑浦,特拜见了李侗先生。朱熹此次初见李侗,李侗一方面严厉批评朱熹沉迷于禅学的“不是”;一方面指明了纠正其失的方法,即“只教看圣贤言语”、“去圣经中求义”,要求朱熹要认真阅读儒家经典,不能再沉迷禅道之中。虽然朱熹当时不以为然,但在同安任上他遵照李侗传授的方法,将禅学暂时搁置一边,开始认真阅读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不想竟然大有收获。他说: 某遂将那禅来权倚阁起(暂且放在一边)。意中道,禅亦自在,且将圣人书来读(先读孔孟的儒学著作)。读来读去,一日复一日,觉得圣贤言语渐渐有味。却回头看释氏之说,渐渐破绽罅漏百出。(同上) 后来考究,却是这边味长(这边指儒学),才这边长得一寸,那边便缩了一寸(那边指佛学),到今销铄无余矣,毕竟佛学无是处。(《朱子语类》卷一〇四) 熹于释氏之说(佛学),盖尝师其人(师从于道谦),尊其道(尊崇佛学的思想),求之亦切至矣(求学的心情也非常迫切),然未能有得(但所获甚浅,效果不佳)。(《答汪尚书》书二,《朱文公文集》卷三十) 在同安任上,经过一年多的读经,反思和求索,朱熹终悟释氏(佛学)之非而重归儒学,当时是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朱熹26岁。绍兴二十七年(1157)在同安离任候代之时,朱熹写信给李侗问学。六月二十六日,李侗有回信,嘱咐朱熹“于涵养处着力(要在日用涵养之处下功夫),正是学者之要(这是从学儒学的最重要的地方),若不如此存养,终不为己物也。”这里所说的“为己物”,就是儒家所讲的“为己之学”。朱熹后来说“古之君子学以为己,非求人之知也。”自古以来,读书做学问是要全面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的素质,而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让别人知道,这就是朱熹后来所编《延平答问》所录第一通书札。 绍兴二十八年(1158)春正月,朱熹回到五夫。同月,徒步至延平拜见李侗,“尽弃所学而师事焉”(赵师夏《跋延平答问》),正式拜李侗为师。晚上呢,就借宿在西林院,时间长达近三月。嘉靖《延平府志》卷四记载说:“西林(院),在府城东南,五代梁时建。朱文公谒李延平受学,尝寓于此。”据今人考证,此寺故址位于今南平市中山公园附近。(参《武夷胜境理学遗迹考》第31页,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但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在现在林重寺)朱熹有《题西林院壁》诗二首,其一说: 触目风光不易裁,此间何似舞雩台? 病躯若得长无事,春服成时岁一来。 诗中以孔子与其弟子在舞雩台吟咏歌舞、游学讲论来比喻自己在西林院从学于李侗的喜悦之情。虽然此后朱熹无法做到如诗中表达的那样每岁一来,但仍曾多次前来问学。据王懋竑《朱子年谱》所载,朱熹此后又于绍兴三十年(1160)冬、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前后两次至西林院问学于李侗,时间均长达数月。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