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枢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唯一号: 130830020210000303
人物姓名: 袁枢
人物异名: 字:机仲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02/001
起始页: 0209.pdf
出生年: 1131年
卒年: 1205年
籍贯: 建州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
非亲属: 朱熹

传略

袁枢(1131—1205),字机仲,建州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曾历任温州判官、兴化军教授、严州教授、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官至工部侍郎兼国子监祭、右文殿修撰。以编撰我国最早的纪传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而知名于世。 朱子和袁枢的交往,约始于淳熙初。其时,袁编《通鉴纪事本末》成书,请朱子作跋。朱子在建阳云谷晦庵草堂写下了跋文,赞扬此书能纠正《通鉴》原书“一事之首尾,或散出数十百年之间,不相缀属”④的偏颇,甚方便学者阅读。此跋文对袁氏《通鉴》的主要历史功绩作出了正确的评价,其后数百年来,学界基本沿用朱子此说。 在此,需特别指出的是,袁编《通鉴》成书之时,朱子所编《资治通鉴纲目》也已编出初稿。该书也是以司马光《资治通鉴》为主要蓝本,“别为义例,增损隐括”而成。朱子将其所主张的道德观和正统观贯穿其中,其意在于用春秋笔法,辨名分,正纲常,从而达到变史学著作为理学教材,以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目的。该书以大字提要称纲,小字叙事为目,每事有一提纲,从而创立了编年纲目体,成为我国最早的纲目体史书。该书的体例与袁编本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在形式上完全不同,作者的用意与目的也不尽一致。但朱子对袁枢之作仍给予较高评价,丝毫没有封建社会文人相轻的劣习,体现了一个儒者的博大胸怀。 淳熙四年(1177),袁枢从建安来访朱子。朱子邀其一批弟子陪同袁枢共游武夷,泛舟九曲。又在武夷宫与众弟子讲解“正心诚意”,二人互有诗唱和。朱子有《陪机仲景仁游武夷》《读机仲景仁别后诗语因及诗传纲目复用前韵》《读通鉴纪事本末用武夷唱和元韵寄机仲》等诗,以记此行。 淳熙十年(1183)四月,朱子武夷精舍建成,四方学者云集此地。在外地为宦的袁枢闻讯,寄来了《武夷精舍杂咏》组诗共十首,以示庆贺。①并对朱子创建书院,上“绍前哲”,下“资后生”,对儒学发展承前启后之功予以充分肯定,其中《隐求斋》一诗表达了作者愿意追随朱子在山中,共创伟业的志向。诗云:本是山中人,归来山中友。 岂同荷蓧老,永结躬耕耦。 浮云忽出岫,肤寸弥九有。 此志未可量,见之千载后。 袁枢对《易》学也有研究,著有《易传解义》等五部易学专著。他与朱子在政治上虽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但在《易》学观点上却不一致。朱子撰《易学启蒙》,坚持邵雍的先天八卦生成说,而袁枢则认为邵雍之说不可信,二人就此展开长期论辩,往来书信不断。朱子《朱文公文集》中有《答袁机仲》书十一通,内容均为《易》学论辨。学术观点上的不同,并不影响二人的友谊。淳熙十五年(1188)十月,袁枢时任权工部侍郎,因在朝中荐举朱子,被反道学的监察御史陈贾诬为“循私”,被贬官二级罢归。 庆元三年(1197),朱子为校订《周易参同契》一书,曾参考袁枢的校订本,并撰有《题袁机仲所校参同契后》一文以记之。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子文化大典介绍了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 朱子文化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关于构建中国古代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的理论学说。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为构建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二是为建立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历史根据,这就是儒家的“道统”。二者共同构成了朱子文化的所有内容,涵括了儒家的哲学及其历史文化观。

阅读

相关专题

判官
职位
教授
职位
教授
职位
编修官
职位
侍郎
职位
职位
修撰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