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应辰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唯一号: 130830020210000292
人物姓名: 汪应辰
人物异名: 字:圣锡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02/001
起始页: 0200.pdf
出生年: 1119年
卒年: 1176年
籍贯: 信州玉山(今江西省玉山县)
非亲属: 张九成;吕本中;朱熹

传略

汪应辰(1119—1176),字圣锡,信州玉山(今江西省玉山县)人。绍兴五年(1135)状元。历任镇东军签判,秘书省正字,因忤逆秦桧而奉祠家居。其后历官州县十七年。秦桧死后,始还朝,官至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并侍读。在朝正直敢言,屡革弊政。 汪应辰在辈分上,是朱子的从表叔;在日常交往中,则情若挚友。对朱子的学问和才华,汪应辰甚为赞赏,生平曾多次荐举过朱子。一是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九月,汪任福建安抚使、福州知州,经武夷与朱子相见,赞其“问学材识足为远器”⑤,即向吏部侍郎陈俊卿荐举。二是在隆兴元年(1163)七月,汪应辰在离福州任入朝之前,向朝廷荐举朱子以自代。①文称“左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朱熹,志尚宏远,学识纯正。不守章句,而以自得为本;不事华藻,而以躬行为用”②。三是乾道三年(1167)初,又向时任宰相的陈俊卿荐举了朱子。③咨询政事,也是汪、朱交往的重要内容。隆兴年间,汪应辰多次召朱子至福州,与其交换对北伐的意见,征询闽中食盐官榷的实施。朱子批评了议和之说,同时提出了“宁可作穷知州,不可与民争利”④的主张。乾道元年(1165),汪应辰官四川制置使,仍来信向朱子征求四川屯田的意见,朱子作了《与汪帅论屯田事》以应之。文中提出了“此最当今边防之急务,而申军律、练士卒、备器械抑又次之,皆不可不先事预谋”⑤。 在学术上,汪应辰师承于张九成和吕本中。清人全祖望认为张九成和吕本中“并佞佛,而玉山(指汪应辰——编者注)粹然一出于正,斯其为干蛊之弟子也”⑥。其实,汪应辰“干蛊”能力的增强而未受其师佞佛的影响,则是和朱子与之反复论辩儒释之学有关。朱子与汪应辰的交往中,论政之外,就是论学,而辨儒释之异,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除了见之于《朱文公文集》卷三十《答汪应辰》诸书外,成书于乾道二年(1166)的《杂学辨》,因其中涉及对张九成《中庸解》的驳正,故对汪应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汪、朱二人的交往,比较重要的事件还有,李侗逝世后,朱子请汪应辰为之撰墓志铭。乾道元年(1165),汪应辰请朱子编订张载《横渠集》。此后,朱子先后撰成《西铭解》《太极图说解》《祭仪》诸书,曾广泛征求其友人的意见,汪应辰就是其中之一。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子文化大典介绍了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 朱子文化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关于构建中国古代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的理论学说。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为构建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二是为建立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历史根据,这就是儒家的“道统”。二者共同构成了朱子文化的所有内容,涵括了儒家的哲学及其历史文化观。

阅读

相关专题

签判
职位
正字
职位
安抚使
职位
知州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