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唯一号: 130830020210000285
人物姓名: 杨万里
人物异名: 字:廷秀;号:诚斋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02/001
起始页: 0193.pdf
出生年: 1127年
卒年: 1206年
籍贯: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
亲属: 杨长孺
非亲属: 张浚;张栻;朱熹

传略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进士。历官太常博士、太子侍读、秘书监、江东转运副使等职。诗与尤袤、陆游、范成大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在学术上,则以《易》学见长。早年从学于张浚,受其影响,力主抗金,反对苟安。 杨万里在未识朱子之前,就已从张栻之处熟知其名,心存仰慕。有诗云:“我未识公,得之钦夫,云今杰魁,舍公则无。”③故在淳熙十二年(1185)五月官吏部郎中时,杨万里在其所撰《淳熙荐士录》中就荐举了以朱子为首的60位名士。称朱子为“学传二程,才雄一世。虽赋性近于狷介,临事过于果锐,若处以儒学之官,涵养成就,必为异才”④。当时任宰相的是王淮,朱子在浙东六劾唐仲友的果决、执着令其记忆犹新,焉敢再用朱子?尽管这样,朱子还是认为“诚斋荐语精当,真无愧词。第顾衰踪不足为重,而恐或反为累耳”⑤。次年七月,杨万里又一次荐举朱子,认为“熹之才气,大用之则应变,小用之则拨烦”,⑥并对朝廷对其长期闲置的做法提出质疑。 淳熙十五年(1188)四月,朱杨二人在江西玉山县初次见面,彼此一见倾心。杨万里后来有诗云:我初识公,玉山道间。我病外补,公征入关。 平生相闻,恨不相识。既曰识只,一见相得。 猝猝一见,握手绝倒。借曰不款,亦慰怀抱。 自此与公,好如弟昆。我齿兄公,公贤我先。①自此之后,二人交往频繁,相互唱和,书信不断。《诚斋集》中有《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十二咏》《寄朱元晦长句以牛尾貍黄雀冬猫笋伴书》《戏跋朱元晦楚辞解》《晓过新安江,望紫阳山怀朱元晦》等诗作;《朱文公文集》中则有《答杨廷秀》书,以及《戏答杨廷秀问讯离骚之句二首》等诗作。绍熙五年(1194),杨万里还遣其子杨长孺从学于朱子。 对杨万里其人其诗,朱子亦甚为赞赏。“杨诚斋廉介清洁,直是少。”②认为杨万里的诗有创新之处,“江西之诗,至山谷一变,至杨廷秀,又再变”③。 朱子逝世后,杨万里写下了《祭朱侍讲文》,表达其悲痛的心情:我欲从公,临水登山,万仞峰头,携节扪天。 揭取北斗,酌海为酒。染云为裳,剪霞为袖。 海波若干,更借银河。二老醉倒,顿足浩歌。有昊降割,曾不慭遗。夺国忠贤,夺我友师。赴告正来,一恸欲死。已乎元晦,吾道已矣。诀不公面,哭不公闻。生刍一束,以沥我肝。呜呼哀哉,尚飨。④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子文化大典介绍了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 朱子文化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关于构建中国古代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的理论学说。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为构建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二是为建立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历史根据,这就是儒家的“道统”。二者共同构成了朱子文化的所有内容,涵括了儒家的哲学及其历史文化观。

阅读

相关专题

博士
职位
转运副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