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谦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唯一号: 130830020210000284
人物姓名: 吕祖谦
人物异名: 字:伯恭:人称:东莱先生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02/001
起始页: 0192.pdf
出生年: 1137年
卒年: 1181年
籍贯: 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
亲属: 吕好问;吕本中;吕大器
非亲属: 福州林;汪应辰;胡宪游;朱熹;张栻

传略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人称东莱先生,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人。少从福州林之奇、玉山汪应辰学,又曾从崇安胡宪游,故吕祖谦与朱子有同门之谊。隆兴间(1163—1164)举进士。历官太学博士、严州教授、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等职。 吕祖谦家学渊源深厚。其高祖吕希哲是北宋理学家,曾师从二程。曾祖吕好问、祖吕本中、父吕大器,或以文学名世,或以理学传家。故吕祖谦所创浙东婺学学派,在学术上主明理躬行,标举由经入史,经史并重,反对空谈心性。在师承关系上,主张不宗一师,不私一说,在坚持以儒家思孟学派“治心养性”“穷理尽性”的基础上能博采众长。 吕祖谦博学多识,与朱子、张栻为友,并称“东南三贤”。在学术上,他与朱子曾有过多次合作。 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到建阳寒泉精舍与朱子相会,共同研读周敦颐、二程和张载的理学著作,并从北宋四子的著作中辑录出六百二十二条,编成十四卷的理学入门书《近思录》。接着,他们又共赴江西铅山,参加鹅湖之会。此前,朱陆双方并不相识,是由吕祖谦从中牵线召集,促成了此次理学史上著名的学术盛会的召开。 淳熙六年(1179),朱子在知南康军任上,修复了白鹿洞书院。为了让后人更好地了解这座著名书院的始末及变迁,他驰函邀请吕祖谦撰《白鹿洞书院记》,希望此记“非独以记其事,且使此邦之学者与有闻焉,以为入德之门”①,“白鹿书院承为记述,非惟使事之本末后有考焉,而所以发明学问始终深浅之序尤为至切。此邦之士蒙益既多,而传之四方,私淑之幸又不少矣”②。为了这篇记文,二人书信往来频繁,反复讨论记文措辞,定稿后,刻石立碑以记。 吕祖谦与朱子的学术思想虽不尽一致,但二人相互尊重,相交甚契。淳熙八年(1181)八月,吕祖谦不幸逝世,朱子悲痛万分,说:“伯恭逝去,令人悲痛不可言……吾道之衰一至于此。”①并为之作《画像赞》曰:以一身而备四气之和,以一心而涵千古之秘。推其有,足以尊主而庇民;出其余,足以范俗而垂世。②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子文化大典介绍了朱子生平,包括家世、从学、讲学、论道、政绩等内容。 朱子文化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关于构建中国古代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的理论学说。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为构建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二是为建立社会道德秩序和普遍价值体系提供历史根据,这就是儒家的“道统”。二者共同构成了朱子文化的所有内容,涵括了儒家的哲学及其历史文化观。

阅读

相关专题

博士
职位
教授
职位
编修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