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极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四端七情之辨》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9025
颗粒名称: 一、太极说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030-0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时习是韩国哲学史上最早对“太极”进行论述的学者。他视“太极”为“理之至极”,是事物存在的最高原理。金时习将“理”表述为“公共之理”,强调万物皆与我为一体,同时“理”又是“分殊之理”,故天之生民必以性理,草木昆虫亦各有其物理。他将“性理”阐发为“实理”,即“天所命,人所受,而实理之具于吾心者”,此为朝鲜朝后期实学派的实心实理说的肇端。
关键词: 金时习 太极说

内容

太极说是金时习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我们知道“太极”乃朱子学的核心概念,直接关系到对朱子学本体论问题的探讨。朱子曾说过:“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动而生阳,亦只是理;静而生阴,亦只是理。”①太极只是理,未有天地,先有此理——“理”的在先并非时空意义上的先后,而是逻辑意义上的在先。
  在韩国哲学史上,金时习是最早对“太极”问题进行论述的学者。他在《太极说》中写道:
  太极者,无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太极,阴阳也。阴阳,太极也。谓之太极,别有极则非极也。极者,至极之要,理之至极,而不可加也。太者,包容之义,道之至大,而不可侔也。②
  金氏以为并非“太极”之外另有“无极”。“太极”即是“理之至极”,乃事物存在的根据和最高原理。他进一步解释道:“阴阳外别有太极,则不能阴阳;太极里别有阴阳,则不可曰太极。阴而阳,阳而阴,动而静,静而动,其理之无极者,太极也。其气则动静辟阖而阴阳,其性则元亨而利贞也,其情则阴惨而阳舒也,其用则天地以之圆方。元气以之发育,万物以之遂性。其性之正者,太极之为阴阳也。”③可见,梅月堂将“太极”视为主宰“一阴一阳、一动一静”之“理”。他在著作中对“理之主宰性”详细加以说明:
  天地之间,生生不穷者道也,聚散往来者,理之气也。有聚故有散之名,有来故有往之名,有生故有死之名。名者,气之实事也。气之聚者,生而为人。人者,理之具而著者也。故有心焉。④
  若夫寒暑往来,日月代明,昼夜之道,则此理之自然,气之所以为气,而成变化而行鬼神者也。①
  金时习将气之聚散、往来,即“生生不穷者道”视为理之主宰性所致。可见,他以“太极”为主宰气之运动的“所以然”之理。也有些学者主张,梅月堂是“唯气论者”或“气一元论者”。②有时他的言论确有类似倾向,比如说过“天地之间,惟一气橐籥耳”③等。
  然此等言论是基于金时习“太极,阴阳也。阴阳,太极也”④的思想。换言之,是基于金时习以气之聚散、往来来说明万物之生成的思想。这是仅将“理”视为气之运动法则的结果。不过,金时习同时也肯定理对气之主宰性,而且还强调理、气之区别。他曾讲过:“才有理,便有气。”⑤故其所言“太极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应理解为对“理气不离”的强调。梅月堂的理气二元论思想意在阐明理气之“造化”及其“相即不离”。
  同时他还将“理”表述为“公共之理”。“天之生民,各与以性。性即理也,不谓之理,而谓之性者,理是泛言人物公共之理。性是在我之理,在我之理,未尝不善。如父子有亲之理,以至朋友有信之理,便是人之性。如牛耕马驰,鸡司晨,犬护主,草木昆虫,各有形质,好恶不同,便是物之理,然而其源则一也。故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⑥此“公共之理”即为“理一”,所以万物皆与我为一体;同时“理”又是“分殊之理”,故天之生民必以性理,草木昆虫亦各有其物理。可见,金时习对“理”的认识大体接续朱子学说而来。
  此外,梅月堂将人的“性理”阐发为“实理”。众所周知,“性即理”是程朱理学的基本命题,但是在具体的解释上每位理学家的视角各有不同。对于性理,梅月堂是这样认识的:
  性与理,都无两般。先儒云,性即理也。天所命,人所受,而实理之具于吾心者也,盖初非有物。但是仁义礼智之在我,浑然至善,未尝有恶。尧舜,涂人,初无少异。惟气质有清浊粹驳之不齐,不能皆全,故汨于人欲而失之,谓之众人。无私欲之蔽而能尽其性,谓之圣人,其实未尝有殊也。子思之言天命,孟子之言性善者是也。彼告子之言生,荀子之言恶,杨子之言混,韩子之论三,释氏之作用,皆以气而遗其理也。①
  道德与性理异乎?曰,无以异也。夫道者,性理之极处,初非有他歧可说。②
  将“性理”理解为“实理”,即“天所命,人所受,而实理之具于吾心者”,此为朝鲜朝后期实学派的实心实理说的肇端。梅月堂之说既有助于防范性理的抽象化和空洞化,又有益于增强性理学家的现实感和历史感。在他看来,循此仁之性(实理)则可以自父子之亲以达至仁民爱物。

知识出处

四端七情之辨

《四端七情之辨》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四端七情问题为理论线索,从比较哲学的视角探讨了“四七”之辨的产生、演变及其在东亚儒学史上的意义。在论述过程中,还对与“四七”之辨有密切关联的“无极太极”之辨、“人心道心”之辨作了详细的阐发。此为朝鲜朝前期著名的二大论辩。本书还论述了丽末鲜初朱子学的传人、其“官学”地位的确立以及朝鲜朝前期太极论、道学论、气本论的思想建树。围绕“四端七情理气”之发、“四七人心道心”等问题展开的论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