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四端七情之辨》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9017
颗粒名称: 一、李穑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008-0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穑是高丽末期朱子学家,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推动朱子学的发展和传播。他强调经世致用,推崇许衡的朱子学,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如“天则理”、“一而二,二而一”等,成为日后韩国性理学的基本理念。他批评当时社会上盛行的佛教弊端,认为应该抑制佛教发展。
关键词: 高丽末期 朱子学 李穑

内容

高丽末期重臣、著名的朱子学家李穑(字颖叔,号牧隐,1328—1396年)是“丽末三隐”之一,历任典理正郎、内书舍人、政堂文学、判三司事等官职,谥文靖。作为李齐贤的门人和李穀的儿子,李穑可谓是继承了丽末朱子学正脉的一代儒学宗匠。他在韩国儒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所谓“承上”、“继往”,是说他的儒学仍具有早期政治儒学的色彩;所谓“启下”、“开来”,是讲其学与高丽前期的政治儒学已有本质区别。李穑以朱子学为其政治儒学的核心内容。他说:“孔氏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书,定礼乐,出政治,正性情,以一风俗,以立万世大平之本。所谓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夫子者,讵不信然。中灰于秦,仅出孔壁。诗书道缺,泯泯棼棼。至于唐韩愈氏,独知尊孔氏,文章遂变。然于《原道》一篇,足以见其得失矣。宋之世,宗韩氏学古文者,欧公数人而已。至于讲明邹鲁之学,黜二氏,诏万世,周程之功也。宋社既屋,其说北流。鲁斋许先生,用其学相世祖,中统至元之治,胥此焉出,呜呼盛哉。”②正如前文所述许衡是元朝正宗理学大儒,其学以朱子为宗,在北方影响甚大。李穑之父游学中国时与许鲁斋的门人颇有交往,受其父之影响的李穑既推崇韩欧之文章、周程之理学,又向往许氏以学辅治的为学径路。①“宋社既屋,其说北流”,表明李穑俨然将鲁斋视之为南宋灭亡后承传朱学之第一人。其时入元求学的高丽学者大都深受鲁斋之学的影响。由此论之,许衡不仅在朱学北传过程中功绩卓越,而且对丽末朱子学的发展亦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李穑在构建学理层面的儒学中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对丽末鲜初的儒学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可以说,他的极具学术意义的理论主张,如“天则理”、“一而二,二而一”等,成为日后韩国性理学的基本理念。②他任成均馆大司成时不仅亲自讲授朱子学,还聘金九龙、郑梦周、李崇仁等为教官,培养了一大批儒生,为朱子学在高丽全境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高丽史》上称,恭愍王十六年“重营成均馆,以穑判开城府事兼成均馆大司成,增置生员,择经术之士金九龙、郑梦周、朴尚忠、朴宜中、李崇仁皆以他官兼教官。先是,馆生不过数十,穑更定学式,每日坐明伦堂,分经授业。讲毕,相与论难忘倦,于是学者坌集相与观感。程朱性理之学始兴”③。李穑将程朱理学视为儒学之正脉,强调学者应以“明明德”为首要之务。认为:“以吾儒言之,曰明命,以天言之;曰明德,以人言也。顾明命明明德,学者之事也。”④又说:“在天曰明命,在人曰明德,非二物也。而天与人判而离也久矣,仲尼盖悲之,道统之传,不绝如线,幸而再传,有圣孙焉,著为一书,所以望后人者至矣。”⑤此处“明德”指的是“性”,即所谓在天为命,在人为性。在他看来,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由此李穑提出自己的“天人无间”思想:“虽道之在大虚,本无形也,而能形之者惟气为然。是以大而为天地,明而为日月,散而为风雨霜露,峙而为山岳,流而为江河。秩然而为君臣父子之伦,粲然而为礼乐刑政之具,其于世道也,清明而为理,秽浊而为乱,皆气之所形也。天人无间,感应不惑。故彝伦叙而政教明,则日月顺轨,风雨以时。而景星、庆云、醴泉、朱草之瑞至焉。彝伦斁而政教废,则日月告凶,风雨为灾,而彗孛飞流、山崩水渴之变作焉。然则理乱之机,审之人事而可见,理乱之象,求之风月而足矣。”①他还以为今中原甫定,四方无虞,正是所谓“理世”。若能趁此机会修国之政刑,将会使百姓安康、物产丰盛。李穑进而又从“天人无间”论立场出发提出“天则理”思想:“天则理也,然后人始知人事之无非天矣。夫性也,在人物,指人物而名之曰人也物也,是跡也。求其所以然而辩之,则在人者性也,在物者亦性也。同一性也,则同一天也。”②他反对将天和人、命和性分而为二。
  同时,李穑还基于性理学的道统观,对当时社会上盛行的佛教的弊端提出了批评,指出:“佛氏入中国,王公士庶,尊而事之。自汉迄今,日新月盛。肆我太祖化家为国,佛刹民居,参伍错综,中世以降,其徒益繁。五教两宗为利之窟,川傍山曲无处非寺……佛大圣人也,好恶必与人同。安知已逝之灵,不耻其徒之如此也哉?臣伏乞明降条禁,已为僧者,亦与度牒,而无度牒者,即充军伍。新创之寺,并令撤去,而不撤者,即罪守令,庶使良民不尽髡缁。臣闻殿下奉事之诚,尤笃于列圣。其所以祈永国祚者,甚盛甚休。然以臣之愚,窃惟佛者至圣至公,奉之极美不以为喜,待之甚薄不以为怒。况其经中分明有说‘布施功德,不及持经’,听政之余,惟神之暇,注目方等留心顿法,无所不可。但为上者,人所则效,虚费者,财所耗竭,防微杜渐,不可不慎。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臣愿于佛,亦宜如此。”③以上所引文字是恭愍王元年李穑所上《陈时务书》中的部分内容,《高丽史》和《东文选》皆有记载。他以为,制民产、兴王道就是要从辟异端开始,具体而言即为抑制佛教流弊的蔓延和佛教徒的发展。不过,需注意的是,李穑的斥佛论主张不是对佛教的教理本身进行批驳,像“佛大圣人也”、“佛者至圣至公”这样的言论还受到后世儒者的讥评。④但是,从上述李氏的抑佛言论中我们还是可以窥见,丽末接受朱子学(新儒学)思想的新进士大夫阶层对佛教的态度和此一时期思想界新的理论动向。
  在政治上,李穑主张以“三纲五常”为立国之本,企图重建理想的儒家王道政治。在新旧王朝更替时他站在保守派一边,反对革新派的田制改革。1392年革新派赵浚、郑道传等人与李成桂密切配合,建立了李氏朝鲜王朝。由此朱子学获得了官学的地位,进而成为朝鲜王朝的统治思想。李穑的著作有《牧隐集》(55卷)。

知识出处

四端七情之辨

《四端七情之辨》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四端七情问题为理论线索,从比较哲学的视角探讨了“四七”之辨的产生、演变及其在东亚儒学史上的意义。在论述过程中,还对与“四七”之辨有密切关联的“无极太极”之辨、“人心道心”之辨作了详细的阐发。此为朝鲜朝前期著名的二大论辩。本书还论述了丽末鲜初朱子学的传人、其“官学”地位的确立以及朝鲜朝前期太极论、道学论、气本论的思想建树。围绕“四端七情理气”之发、“四七人心道心”等问题展开的论辩。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穑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