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李齐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四端七情之辨》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9015
颗粒名称: 五、李齐贤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006-0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齐贤是高丽末期政治家、史学家,也是早期朱子学传播者之一。他曾在元朝生活多年,与许多名儒交游,回国后推动朱子学的发展,并培养了李谷、李穑等儒学人才。他的思想强调经世致用,重视以“六经”为代表的经学思想。
关键词: 高丽末期 朱子学 李齐贤

内容

高丽末期政治家、史学家李齐贤(字仲恩,号益斋、栎翁,1287—1367年)为庆州人,亦是权溥之贤婿。在早期的朱子学传播者中,李齐贤是卓有建树的一代名儒。他亦有赴元留燕京生活之经历。李齐贤年15岁便登成均试状元榜,历任进贤馆提学、知密直司、政堂文学、判三司事、右政丞、门下侍中等职,被封为鸡林府院君,谥号文忠。1313年,忠宣王让位于太子忠肃王后便以大尉身份留居于元,在燕京构筑万卷堂与当时许多名儒交游。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他将李齐贤召至元大都(燕京)。其时姚燧、阎复、元明善、赵孟頫、虞集等咸游王门,李齐贤与他们相从而学益进。门人李穑曾曰:“高丽益斋先生生是时。年未冠,文已有名当世,大为忠宣王器重,从居辇毂下。朝之大儒缙绅先生若牧庵姚公、阎公子静、赵公子昂、元公复初、张公养浩咸游王门,先生皆得与之交际,视易听新,摩厉变化,固已极其正大高明之学。而又奉使川蜀,从王吴会,往返万余里。山河之壮,风俗之异,古圣贤之遗迹,凡所为闳博绝特之观。既已包括而无余,则其疏荡奇气,殆不在子长下矣。使先生登名王官,掌帝制优游台阁,则功业成就,决不让向之数君子者。敛而东归,相五朝,四为冢宰,东民则幸矣。其如斯文何?虽然东人仰之如泰山,学文之士,去其靡陋而稍尔雅,皆先生化之也。”①姚燧是许衡(字仲平,号鲁斋,1209—1281年)的门人,元明善则是吴澄(字幼清,晚字伯清,1249—1333年)的弟子。时人称“北有许衡,南有吴澄”,二人皆为元朝朱子学的代表人物。与许衡不同,吴澄因与陆九渊同乡受陆学影响较大,可以说是兼讲朱陆的学者。由此可知,李齐贤应对其时的朱学和陆学都有所了解。
  李齐贤在元朝滞留时间较长,其学问造诣亦曾让姚燧、元明善等元朝学者“称叹不置”②。李齐贤回国后,通过兴学养贤,积极推动朱子学的发展。而且,他还栽培李穀、李穑父子,成就了高丽儒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李齐贤视程朱理学为“实学”,所以在学风上非常强调经世致用的实用之学。他主张“躬行心得”和“求新民之理”。李齐贤的思想中有较强烈的现实指向性,每欲以经世之学来反对佛教、革新朝政。并且,他还向朝廷提出了诸多志向改革现实政治的建议——这与安垧、白颐正有较大区别。从李齐贤所提倡的“为学次序”③中又可以看出其对以“六经”为代表的经学思想的重视。李齐贤的著作有《益斋乱稿》(10卷)、《栎翁稗说》(4卷)、《益斋长短句》等。
  综上所述,作为儒学新形态的程朱理学(朱子学)主要是通过由出使元朝的使臣传入韩国。经过他们的积极倡导和推动,朱子学在高丽朝的知识界获得了初步的传播。④值得注意的是,从《高丽史》的记载来看,高丽朱子学的传承主要是由安珦及其弟子来完成。换言之,高丽的朱子学是由安珦开其端,并由其弟子和再传弟子加以传承并发扬之。因此,安珦在高丽乃至韩国儒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功绩理应得到重视。但是,这一时期还处于韩国朱子学义理思想的萌发阶段,故在理论创获上成就有限。
  从思想史的意义上,这一时期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朱子学义理在高丽社会得到初步普及的同时获得新进士林阶层的认同;二是为下一阶段韩国朱子学义理思想的勃发培养和储备了大量人才。

知识出处

四端七情之辨

《四端七情之辨》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四端七情问题为理论线索,从比较哲学的视角探讨了“四七”之辨的产生、演变及其在东亚儒学史上的意义。在论述过程中,还对与“四七”之辨有密切关联的“无极太极”之辨、“人心道心”之辨作了详细的阐发。此为朝鲜朝前期著名的二大论辩。本书还论述了丽末鲜初朱子学的传人、其“官学”地位的确立以及朝鲜朝前期太极论、道学论、气本论的思想建树。围绕“四端七情理气”之发、“四七人心道心”等问题展开的论辩。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齐贤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