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四端七情之辨》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9011
颗粒名称: 一、安珦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002-00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子学在韩国的传播过程以及首位传播者安珦的贡献。安珦是高丽朝的儒学大家和教育家,他在元朝期间得到了《朱子全书》并带回韩国,致力于传授朱子学并兴复儒学。他提倡兴学育才,建议设置“赡学钱”来恢复儒学教育机构。安珦还培养了许多朱子学的学者,对朱子学在韩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丽末期 朱子学 安珦

内容

据史书记载,朱子学是高丽忠烈王时由安珦从元朝引入。③朱子学虽有“新儒学”、“宋学”、“程朱学”等不同称谓,但其内容则基本相同。①安珦(字士蕴,号晦轩,1243—1306年,朝鲜时代改称为安裕)为兴州(现今顺兴)人。作为高丽朝后期的儒学大家和教育家,被后世尊为韩国性理学的始祖。《高丽史节要》记载其为人庄重安详,在相府能谋善断,常育人才而以兴复斯文为己任。他是高丽忠烈王的宠臣,历任尚州判官、儒学提举、集贤殿大学士、佥议中赞等官职。1289年高丽朝设置儒学提举司,安珦被任命为首任“本国儒学提举”。是年他扈从忠烈王入元,在滞留元大都(燕京)期间始得《朱子全书》,知其为孔门之正脉。遂手录其书,并摹写孔子和朱熹画像而归。这其实为此后朱子学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归国后安珦讲究朱子之书,深致博约之功,努力传授朱子学。“晚年常挂晦庵先生真像,以致景慕,遂号晦轩。”②他常以兴学育才为己任,“蓄儒琴一张,每遇士之可学者劝之”③。而且,安珦还曾随世子(忠宣王)来过元朝,再次目睹了文教在元朝社会的隆盛状况。
  但是,彼时的高丽朝儒学与佛、老思想的盛况相比则呈现一派衰败之势。对此安珦曾作诗慨叹道:“香灯处处皆祈佛,箫管家家尽祀神。独有数间夫子庙,满庭春草寂无人。”④这是安珦描绘当时的国子监文庙败落景象的一首诗。
  为了重新振兴儒学和恢复荒废的儒学教育机构,他建议朝廷设置“赡学钱”。安珦以为“夫子之道垂宪万世,臣忠于君,子孝于父,弟恭于兄”⑤,兴学养贤的目的就在于传授孔孟之教,推行儒家的伦理道德。他还曾派博士金文鼎等入元,画先圣及七十子像,并求祭器、乐器、“六经”诸子史等回国。他还荐举李㦃、李瑱等人为经史教授都监使,于是“禁内学馆内侍三都监五库愿学之士,及七管十二徒诸生(指国学七斋与私学十二徒——引者注),横经受业者动以数以百计”⑥。安珦认为朱子发明圣人之道以攘斥禅佛之学,其功足以配仲尼。因此欲学仲尼之道,必须先学晦庵之学。在他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朱子学开始在高丽社会得到重视。安珦另一功绩是培养出了众多鸿儒硕学,著名者有禹倬、权溥、白颐正等人。其门生也为朱子学在高丽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安珦卒后13年即忠肃王六年(1319年),朝廷为表彰其在兴学养贤方面的功绩,给予从祀文庙之殊荣。朝鲜朝时期则祭祀安珦于白云洞书院。在时任丰基郡守的李退溪的努力下,公元1550年被明宗赐名为“绍修书院”。“绍修书院”是朝鲜朝最早的赐额书院。

知识出处

四端七情之辨

《四端七情之辨》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四端七情问题为理论线索,从比较哲学的视角探讨了“四七”之辨的产生、演变及其在东亚儒学史上的意义。在论述过程中,还对与“四七”之辨有密切关联的“无极太极”之辨、“人心道心”之辨作了详细的阐发。此为朝鲜朝前期著名的二大论辩。本书还论述了丽末鲜初朱子学的传人、其“官学”地位的确立以及朝鲜朝前期太极论、道学论、气本论的思想建树。围绕“四端七情理气”之发、“四七人心道心”等问题展开的论辩。

阅读

相关人物

安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