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994
颗粒名称: 忧国忧民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5
页码: 109-113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南宋时期黄榦在政治上的经历以及他对于军事、民生和教育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黄榦 政治 经历

内容

南宋积弱已久,已是日薄西山。黄榦一心忧国忧民,但当时掌管本路诸州军事官员、身负指挥重任的制置使李珏却无所作为,“幕府书馆皆轻儇浮靡之士,将帅偏裨,人心不附,所向无功。流移满道,而诸司长吏张宴无虚日”。黄榦此时正在积极筑城备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痛心疾首,奋笔疾书,写信劝谏李珏,力论史弥远擅权,边备废弛,百姓受祸。但李珏不采纳黄榦“用两淮之人,食两淮之粟,守两淮之地”的建议,又不听黄榦赏功罚罪的面议。那时,“榦知不足与共事,归自维扬,再辞和州之命,仍乞祠,闭合谢客不与”。但黄榦仍然写信劝谏李珏,云:
  浮光敌退已两月,安丰已一月,盱眙亦将两旬,不知吾所措置者何事,所施行者何策。边备之弛,又甚于前,日复一日,恬不知惧,恐其祸又不止今春矣。
  向者轻信人言,为泗上之役,丧师万人。良将劲卒,精兵利器,不战而沦于泗水;黄团老幼,俘虏杀戮五六千人;盱眙东西数百里,莽为丘墟。安丰、浮光之事,大率类此。切意千乘言旋,必痛自咎责,出宿于外,大戒于国,曰:“此吾之罪也,有能箴吾失者,疾入谏。”日与僚属及四方贤士讨论条画,以为后图。今归已五日矣,但闻请总领、运使至玉麟堂赏牡丹,用妓乐;又闻总领、运使请宴亦然,又闻宴僚属亦然。邦人诸军闻之,岂不痛愤。且视牡丹之红艳,岂不思边庭之流血;视管弦之啁啾,岂不思老幼之哀号;视栋宇之宏丽,岂不思士卒之暴露;视饮馔之丰美,岂不思流民之冻馁。敌国深侵,宇内骚动,主上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尚书岂得不朝夕忧惧,而乃如是之迂缓暇逸耶!
  今浮光之报又至矣,金欲以十六县之众,四月攻浮光,侵五关,且以一县五千人为率,则当有八万人攻浮光,以万人刈吾麦,以五万人攻吾关。吾之守关不过五六百人,岂能当万人之众哉?则关之不可守决矣。五关失守,则蕲、黄决不可保,蕲、黄不保,则江南危。
  尚书闻此亦已数日,乃不闻有所施行,何耶?
  这封信写得十分精彩激切!《宋史》中全录。
  不久,光州、黄州、蕲州相继失守,完全像黄榦所说的。四个“视”和“岂不思”,充分表露出他对当权者吃喝玩乐的痛恨,对战士流血牺牲、百姓哀号冻馁的痛心,对当权者不采取措施而万分焦急。万般无奈之下,黄榦只好于嘉定十一年(1218年)六月辞官回乡。
  监察御史李楠害怕其入见“必直言边事,以悟上意”,“遂奏罢之”。十一月旨下,令黄榦主管冲佑观。
  可想而知,这时期的黄榦在官场中处处受到当权者的排挤、陷害和毁谤,他在愤怒中写了《谗人》一诗。
  监谤兆周蹙,偶语挤秦亡。
  古风下刺上,国步安且强。
  靖康发深痛,熙丰启余殃。
  惜哉天子明,未免谗者伤。
  谗者亦何为,君子名愈彰。
  诗中的大意说,周厉王暴虐成性,不容百姓议论自己的得失,于是周朝的国势日渐局促;秦朝政令繁苛,相聚议论或者窃窃私语就被判重罪,所以秦国很快就灭亡了。古代史官采集地方民歌民谣,把百姓讽喻的诗歌传达给执政者,统治者善于纳谏,纠错改过,国家的命运就会安康富足强大。靖康之难发人深省。这是熙丰年间(1068—1085)遗留下的祸患,日积月累造成的。只可惜呀,天子虽然圣明,但自己也免不了被人陷害损伤。这里是反话正说,皇帝不辨忠佞,所以自己被中伤、被诽谤。为什么要陷害他人呢?这样只能使君子的名声愈加彰显。
  虽然黄榦官场受挫,但他还是坦然受之,浊者自浊,清者自清,君子的名声不会因此而受损。
  然而,黄榦对不思战备、心图侥幸之辈深恶痛绝,后来在《复陈师复守丞》书中指出:“此间世俗,皆以为丙午、辛巳、丙寅敌之犯淮,皆不到此,故士大夫之愚者,亦全不以为意。”但人心不附和,所做的不能建立功业,黄榦以衰病辞。这时,朱熹的小儿子朱在以大理寺正知南康军,扩建了庐山白鹿洞书院,使朱熹初步建成的白鹿洞书院得以完成,规模宏大。黄榦写了《南康军新修白鹿书院记》:“……榦顷从先生游,承观书院之始,后三十有八年,复睹书院之成,既悲往哲之不复见,又喜贤侯之善继其志。”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
  史料记载,唐贞元年间(785—804),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李渤养一头白鹿“自娱”,鹿通人性,跟随出入,人称“神鹿”。这里本没有洞,因地势低凹,俯视似洞,称之为“白鹿洞”。后李渤为官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为纪念他青年时代在此读过书,广植花木,建亭、台、楼、阁以张其事。
  南唐李氏朝廷,在此办“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与金陵秦淮河畔国子监齐名,学者争相往之。
  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视书院教育,御赐《九经》等书于书院,因有朝廷重视,书院得以发展。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率百官造访书院,当时书院残垣断墙,杂草丛生。朱熹非常惋惜,责令官员修复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制定教规,延聘教师,招收生员,划拨田产,苦心经营。当时著名的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白鹿洞书院讲过学。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誉享海外。

知识出处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清廉一脉,儒林门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志坚思苦,勤奋为本;尊师崇儒,理学为宗;学以致用,力行为上;自励教人,持恒以贵。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榦
相关人物
李珏
相关人物
张宴
相关人物
李渤
相关人物
李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白鹿洞书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安丰镇
相关地名
盱眙县
相关地名
泗水县
相关地名
黄州区
相关地名
蕲州镇
相关地名
安康市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长沙市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登封市
相关地名
洛阳市
相关地名
江州区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
南唐乡
相关地名
庐山市
相关地名
白鹿镇
相关地名
北宋镇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谗人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