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峰精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992
颗粒名称: 环峰精舍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3
页码: 102-104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黄榦在建阳的学术活动和贡献,包括他创建和主持的环峰书院,以及他对朱子学的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 黄榦 学术活动 贡献

内容

嘉定九年(1216年)四月,黄榦因病回到建阳考亭。消息传出,诸生从学于竹林精舍者云集。黄榦在此撰写了《竹林精舍祠堂》讲义,并开始草撰《朱文公行状》,讲述朱熹生平。
  黄榦在福州、建阳、湖北汉阳等地创建有多所书院,先后在七所书院、五所府县官办儒学授课讲学。仅在建阳一地,他就先后创建了两所书院,即潭溪书院和环峰书院。朱熹逝世后,这两所书院和考亭书院都成了黄榦秉拂讲学、教书育人的教育基地和学术殿堂。
  环峰书院原名环峰精舍,草创于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
  这年四月,黄榦离任湖北汉阳知军后回到建阳。闰七月,在考亭书院当年朱熹为其建造的寓舍旁建草堂三间,名“环峰精舍”。他说:“吾早岁唯师是从,师以别墅畀我,我今始能为屋三间,名以‘环峰’,乃吾考察院祖居山名也。”“察院”系指黄榦的父亲黄瑀,宋高宗时曾任监察御史,故有此称。由此可见,精舍之得名是为了纪念其福州寓所有山名“环峰”。
  嘉熙年间(1237—1240),宋理宗为表彰理学,敕令中书舍人李忠转谕建安令邓质择地重建。于是,环峰精舍从考亭迁至县坊西清巷。迁址的原因是环峰精舍原址实际上是在考亭书院的一侧,这样,大书院内又有一所小书院,黄榦的光辉难免就会被朱熹所掩盖,如此实不足以凸显黄榦传道卫统、弘扬朱子学的功绩,于是就有了择地重建之举。宋理宗时,为表彰朱子理学的功绩,曾御赐重修了一批由朱熹考亭学派人物在各地创建的书院,一般都只是在原址上修修补补。而耗费巨资择地重新建造,仅黄榦环峰精舍一家,故此可称特例。也正是如此,可见黄榦在当时的学术界的地位非同一般,甚至引起了皇帝的高度重视。
  淳祐四年(1244年),新书院建成,宋理宗御书匾额“环峰书院”,此为“环峰精舍”改名为书院之始。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环峰书院毁于兵火。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经黄榦裔孙黄澭等提请,福建提学胡铎等批准,次年由建阳知县邵豳主持书院重建事宜。此时,因西清巷的书院旧址已建县署,拆建不便,故又将新址改在水东妙高峰之中。
  与考亭沧洲胜景相比,妙高峰又别是一番景象。这里峰峦回合,雄伟秀丽,诸峰环拥之中,有一片开阔地,环峰书院就坐落在这片开阔地上,在此环顾四周,绿树成荫,竹影婆娑,山峦叠嶂,峰回路转,宛然名副其实的“环峰”。
  据明嘉靖九年(1530年)礼部右给事毛宪应黄榦裔孙、时任武进县教谕的黄澭之请而撰的《环峰书院记》,新建的环峰书院中为正堂四楹,黄榦肖像居中高悬,而以门人潘柄、杨复、何基、饶鲁配祀。两侧横批,左曰“尊德”,右曰“凝道”。正堂前为屋楹四榜曰“麟凤龟龙”。又前为仪门,上书“扶植道统”四字。再前为书院大门,以宋理宗御书“环峰书院”四字揭之门额。正殿左右又各建屋四楹。门外数十步有水井一口,井上复亭,榜曰“半亩方塘”,以此象征朱子理学的源头活水。此后,从明末至有清一代,书院虽有多次重修,但其建构大体不变,今存书院遗址中,除了上文提到的书院古道之外,还有半亩方塘井一口,井水清冽甘甜,附近居民至今仍在饮用。黄榦又命长子黄辂、三子黄輹定居于此,世代繁衍生息,后来发展为建阳的一个大姓。

知识出处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清廉一脉,儒林门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志坚思苦,勤奋为本;尊师崇儒,理学为宗;学以致用,力行为上;自励教人,持恒以贵。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榦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黄瑀
相关人物
李忠
相关人物
黄澭
相关人物
胡铎
相关人物
邵豳
相关人物
杨复
相关人物
黄辂
相关人物
黄輹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环峰书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建阳区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湖北省
相关地名
汉阳区
相关地名
潭溪乡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水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