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学以致用,力行为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989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学以致用,力行为上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26
页码: 091-116
摘要: 本章描述了黄榦在石门酒库务监任上的努力改革和恢复,以及他在临川县令期间的勤政务实和为民造福的举措。文章还提及了黄榦的一些铭文和朱子学思想的传播。
关键词: 黄榦 生平介绍 事迹

内容

凡物之理,不平则鸣,不足则慊,太溢则倾。谁谓剖斗而民不争?其取也,宁过于啬,其予也,宁过于盈。是又所以为不平之平乎?
  县令任上
  嘉泰四年(1204年),也就是朱熹逝世后的第四年,黄榦调任浙江嘉兴府石门酒库务监。
  酒库务监是一个很小的官职,相当于后来的专门收酒税的税务所长。以前的石门酒库律己不严、管理松垮,导致酒税苛重,业主纷纷歇业,市场萧条。
  据《石门县志·名宦传》(光绪版)记载,黄榦在石门“躬亲纤悉,寒暑不懈,岁入裕如”。黄榦到任后,不以官小职卑为推托,而是勤于职守,严于律己,事无巨细,悉必躬亲,即使是隆冬烈暑,也不避惮,有人说:“这些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何必自己去做呢?”黄榦笑着说:“公家事何分大小?”此时,他揭露库吏勾结奸商“公造私酒”的恶劣行径,端正了官场徇私舞弊的不正之风。
  在黄榦的管理下,石门酒业得以恢复和发展,税收也大幅提升,“岁入沛然”。辛弃疾当时是吏部侍郎,见黄榦才学超人,却只做酒库务监这样的小官,很是感慨:“是为委吏乘田者也。”委吏相当于现在的仓库保管员,乘田相当于现在的农牧技术员,孔子曾在季大夫家做过这两项工作。辛弃疾说这句话,既是感叹黄榦大材小用、世道不公,也是称赞黄榦不计名利、勤于职守。
  黄榦在任石门酒库务监期间,曾作《石门酒库器铭》。
  磨铭:上动下静象天地,前推后荡象六子。昼夜运行命不已,精粗纷纶物资始。君子省身盍顾,无小无大亦一理。
  榨床铭:责酒清易,责人清难。智者于酒,可以反观。
  陶器铭:一线之漏,足以败酒。一念之差,得无败所守乎?
  烧器铭:厚其耳,广其腹。厚故胜,广故蓄。绵薄任重,只以覆其。
  升铭:凡物之理,不平则鸣,不足则慊,太溢则倾。谁谓剖斗而民不争?其取也,宁过于啬,其予也,宁过于盈。是又所以为不平之平乎?
  这些铭文,言简意赅,富有哲理,既是他对别人的警勉,更是自己为人处世、为官理政的真实写照。其中“责酒清易,责人清难”“一念之差,得无败所守乎”“厚故胜,广故蓄”“不平则鸣,不足则慊,太溢则倾”等语,直到今天,仍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人们常用来作为立身处事的座右铭。
  对于黄榦及其《石门酒库器铭》,后人评价很高,清代学者严辰在《桐乡县志》(光绪版)中说:“考亭高弟,辅黄齐名,桐邑皆有遗迹可寻,足为杨园之先导矣。”考亭指以朱熹为首的考亭学派;辅即辅广,宋代大儒,入礼孔庙;杨园即清初的理学大儒张履祥。清代诗人施钟成在《玉溪杂咏》中也有诗赞:“断碑爱惜碎文章,贤士卑栖也不妨。难望勋铭五熟釜,自家评点到壶觞。”
  两浙运判詹徽之深感黄榦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说:“我们大宋就是要像黄榦这样的人,国家才会有希望,失地才能收复回来!”并强调,黄榦仅仅任一个酒监未免太屈才了,遂以其“存不矜之心,为有用之学,屈在管库,未究所长”为由,荐之于朝。这时,权奸韩侂胄欲以北伐金人来巩固他所窃取的高位,遂以吴猎为荆湖北路安抚使。吴猎征求黄榦对战局的看法,黄榦认为不宜仓促用兵,说:“现在如果实施大举北伐的打算,必然会失败。”吴猎素来敬重黄榦的名德,于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将其辟为府中幕僚。
  随着局势的发展,果然不出黄榦所料。大宋军队北伐拉开序幕后,在初战得到几次小胜之后,不久,淮北及西路诸军均节节败退,金兵挥师渡淮南下,与宋军形成对垒相持的局面。于是,当初极力主战的韩侂胄又急忙遣使议和。开禧三年十一月,这个在庆元年间兴风作浪、陷害和打击道学人物的权奸被史弥远诛于玉律园;而史弥远则取代韩侂胄成了当朝宰相。
  接下来,史弥远与北方金朝签订“嘉定和议”。其后,国事日非,军政不修,百事废弛,而中产以下,则“破荡流移”。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史弥远有意推崇并逐步起用了一些道学人物。
  这时,正好江西提举赵希怿、抚州知州高商老同时荐举黄榦,认为他“禀资公正,律己廉勤,使宰百里,绰有余才”。于是,史弥远顺水推舟,黄榦由此当上了江西临川知县。
  嘉定元年(1208年)正月,黄榦来到临川县任上。临川地广民众,号称难治,四十余年无贤令尹,以至积讼成山。黄榦到任后,“每日裁决,观者如堵”。黄榦剖决如流,每决一事,众皆叹服。据《临川县志·名宦传》(同治版)记载,黄榦“每五鼓视事至午……逋租积讼委沓,未数月疏涤皆尽”。可见,他勤于政事,悉心为民,政绩卓著,官声日炽,当他改任新淦县令的时候,临川百姓怅然若失,“如失父母”。
  嘉定二年,临川遇上旱荒和蝗灾,民难于食。黄榦为之平粮价,宽征敛,最终民赖以安。尽管公务繁忙,他还是经常抽空到郡学讲述朱子学思想,阐发大道之源。黄榦以“四德四端之要”为题讲解和传播朱熹的理学思想,叙述“天地之间亦具元亨利贞之德,为仁义礼智之性”。据记载,黄榦公事忙完,“则与弟子何基等讲论,至夜乃罢”。
  此外,黄榦所到之处,“以重庠序,先教养。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士。立周、程、游、朱四先生祠”,他撰写《徽州朱文公祠记》《鄂州州学四贤堂记》,阐明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这年三月,临川郡学建成,广收门生,黄榦写有《临川郡学讲义》。
  由此可见,黄榦民本思想深受朱熹的影响,他说:“公平正大者先生之心,刚毅勇决者先生之气,严威俨恪者先生之容,精深广博者先生之学。”朱熹去世后,黄榦继续发扬其变革社会、为民请命的作风。
  嘉定五年五月,黄榦被调任江西新淦县令。新淦民众得知黄榦在临川的政绩,听说他的到任,到处奔走相告,欢声不止。
  据《新淦县志·名宦传》(同治版)载,当百姓得知黄榦来知新淦,“吏民习知临川之政皆善,不令而政行”。不令而政行,这是黄榦春风化雨的恩德。他在任期间,“尽心毕力,穷究弊源”,抚恤困穷,不畏强御,经理财赋纲运,整办理断民讼,人罕再诉。
  值得一提的是,黄榦在新淦任上期间,还与当地豪强谢知府家族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谢家乃一方豪强,为非作歹、霸占农民田产,在处理这一案件的过程中,黄榦强烈的正义感和恤民思想一览无遗。我们从他写的一首《食竹䶉》可知,诗云:
  北山何嗟峨,猛虎之所藏。
  咆哮一震怒,百兽不敢当。
  有竹山之阿,挺挺青琳琅。
  威凤鸣且栖,众鸟空回皇。
  彼䶉独何为,莫夜争跳踉。
  钻山窟穴深,啮竹根本伤。
  鼠腹涨彭亨,鸱怒独奋张。
  谁知樵苏辈,叹彼枝叶黄。
  锄耰捣其室,束缚登我堂。
  遂令婉娈者,污此牙颊刚。
  才质既不同,分守合有常。
  曷不效尔曹,窃食仍循墙。
  直节永萧森,庇此千仞冈。
  黄榦在诗中营造了这样的一个场景:北面的山何其高峻雄伟,这是猛虎栖身的地方,它声震长空的怒吼,让林中百兽惊恐不已。山的凹曲处,有一片竹林茂密地生长着,青翠挺拔,轻风吹过,发出清脆美妙的声音。瑞鸟栖息在竹林里,它发出悦耳的鸣叫令众鸟彷徨不定、怅然若失。食竹鼠为什么在夜里跳跃喧闹,打通山墙,挖掘深深的洞穴,啮噬植物的根茎,破坏竹林的生长?吃饱喝足的竹鼠挺着大大的肚子,却不知道天上的老鹰正张开有力的翅膀要捕食它。那些打柴砍草的人感叹竹林的枝叶日渐萎黄,用农具捣毁竹鼠的巢穴,绑缚着它们来到公堂。这些看似柔顺者,有着坚硬的嘴巴。
  每个人的资质有所不同,各有职分。何不效仿宵小之辈,窃食后便靠墙而行,鬼鬼祟祟的。黄榦对窃食者深恶痛绝,但却无法依法惩办。
  新淦县一户人家,男主人亡故,其寡妻抛家弃子,回到娘家。开禧三年(1207年),这个寡妻将夫家的田地卖给了谢家。黄榦在审案时指出,寡妇不应抛弃子女,也不应出卖丈夫留下的田产。黄榦十分同情被抛弃的孤儿,他写道:“绝人之嗣,而夺其产,挟其妻以害其侄婿,此有人心者所不为也。”黄榦的倾向性非常明显,谢知府家族做了这样不得民心的事情,黄榦当然要向谢家人追索土地的契约。但最终却被无理拒绝。他只是一个小县令,未能在一次诉讼中战胜谢家,但黄榦已经开始留意谢知府家族在地方为非作歹、霸占土地的证据。
  第二次诉讼的是,谢家强迫一户农民,将一块有四座祖坟的田地出卖。嘉定元年(1208年),谢家买下这块田地,和原告的侄子、一个未成年的小孩子签署了契约,在这种势力不均衡的交易中,很难让黄榦不怀疑谢家以权势胁迫贫穷百姓。然而,事发后谢家仍然拒不承认,仅还给原告一个小池塘,草草了事。
  黄榦没能惩治谢家,但他并不气馁,暗中等待机会。此时,有17家窑户状告谢家违约,没有如期支付购买的1.3万片大砖的17贯钱,谢家人坚持他们只是购买了小砖瓦,并按照正常的价格付了钱,而窑户则说,卖的是大砖瓦,只收到一部分口食钱米。只是简单的一个案件,但黄榦依然被缚住手脚,无法执行判决,他无奈道:“赖人砖瓦,欠人钱物,岂得以为无罪?不应收禁?私家却得将人打缚,官司不得禁抑豪强之状,即此可见。”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黄榦在第四次的诉讼中贯彻了自己的判决,有力地打击了谢家,他命令谢家停止侵占地产。在这些诉讼中,黄榦最终以他的正直和正义赢得了胜利。
  黄榦政事之余继续讲学,创办新淦(今江西省新干县)县学,并写了《新淦县学讲义》。当时朱熹的另一位门生杨楫任江西运判,延请黄榦讲学于隆兴(今南昌)东湖书院,黄榦为书院诸生讲解了《中庸》一书中的有关章句,阐释了朱熹集注此书的观点。
  主战反和,收复中原失地,致力于社会改革,是黄榦在嘉定年间(1208—1224)从政的重要特点。他对当时积弱、腐败的国势充满忧虑。因为“蒙古有崛兴炎炎之势,金人有遁逃冲决之虞,群盗有分裂割据之忧,边民有乘时幸乱之意,一动则百变交起,其将何以应之”。他说:“今国势之弱甚矣,兵不素练,财不素蓄,人才不素养,举世之人,皆欲行其私,以肥其身,此何等气象!”他认为“和既不可,则其势不可以不战”。因而,黄榦在《与金陵制使李梦闻书》中曾提出“壮国势而消外侮”的主张,即大本不可以不立、大义不可以不明、己私不可以不克、人才不可以不收。而“大体既定,则凡所谋划无非为一战之计……不可以战者却之……然后先自朝廷进君子退小人,延纳忠谠之言,斥逐邪佞之语,凡前日苞苴奔竞之风,阿私朋比之习,严行戒饬,使朝廷清明,天人悦豫,然后有可以进取中原之实”。当时,主和派主张继续给予金人所索岁币,使其得以贿蒙古,而求得金、宋两国之安宁。黄榦即著《论岁币》,据理予以驳斥。
  由于黄榦胸怀“壮国势而消外侮”之心,因而敢于正视现实,他针对社会流弊,积极谋求改革。先前在浙江嘉兴石门酒库任上,他就曾揭露库吏勾结奸商“公造私酒”,抨击“官酒既不发卖,而反自卖私酒”。在江西临川任上,他又力主弛沿河场务之费,以抑制坐蠹之害和盗粜之弊。在新淦县,他对这个江西“最为难治”的县着力进行整治,揭露该县胥吏勾结豪民,将职田作官田变卖,“遂使一千二百余亩之职田,一旦尽变而为豪民之田”。后来,在通判安徽安丰军任上,他亦不断整顿官司困民之扰。
  嘉定六年(1213年)九月,黄榦因提举常平、郡太守的推荐,擢升监尚书六部门,但他没有上任,后又改差任安徽安丰军通判。
  其间,黄榦极力整顿腐败吏治。
  黄榦喜欢推理断案,从小耳濡目染父亲破案的过程,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黄榦常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审清事实真相,缉拿凶手为民伸冤。《宋史·黄榦传》中还留下了他“托梦破案”的传奇故事。
  不久后,宝谟阁学士利州路安抚使刘甲、兵部侍郎李珏均极力荐举黄榦,以为他“学有渊源,行有根本,忠孝窃于许国,信义长于使人。其材足以济繁难,其节足以临缓急”,并说“可当大任”。
  为官兴学,奉祠家居
  嘉定七年(1214年)九月,黄榦被任命为汉阳知军。汉阳就是今天的湖北汉阳一带。开禧北伐之后,这里成了宋金边境。
  黄榦受命知湖北汉阳军,当时湖北数郡大旱,其中又尤以汉阳军为甚,“乡村草民皆掘草根以食”。监司无一人过问旱情,百姓饿死者不计其数。黄榦力抗两司,全力投入救灾,从各处设法筹集米粮7万余石,以市价的一半卖给灾民。从嘉定八年(1215年)冬至嘉定九年春,黄榦共收外地流民2700多人,皆发常平仓赈济。他还上书漕司,主张将湖北诸州所管鱼湖、所收课利,尽行蠲免,而“所产渔蚌之属,听贫民从便采取。……使贫民得采鱼为食,以度饥荒”。到了第二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对于那些愿意回乡的人黄榦送给他们一些粮食带回,而不愿意回去的黄榦也为他们搭盖茅屋让他们有地方居住,民众因此感激万分。
  此外,黄榦重视教育,政事之余,他于郡治后凤栖山构屋,创建凤山书院,招纳四方学者。黄榦在凤山书院又立周敦颐、程颐、程颢、游酢、朱熹五先生祠,撰《汉阳军学五先生祠堂》,欲使“此邦之士知道统之有传,圣贤之可慕”,不遗余力地阐扬朱熹的理学思想。同时,黄榦在汉阳军讲朱子学时,反复强调“养浩然之气”,认为此气“有以养之,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黄榦心中非常清楚,最高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的需要,可以容纳部分理学家参政议政,但并不意味着朝廷已为在“庆元党禁”中含冤蒙垢的理学人物彻底平反。作为一个正直的官员,在其位要谋其政,黄榦要招募士勇,退城视防,反击金兵的侵掠。他主张的抗金御敌,既依靠兵,也依靠民;既用民力,更用民心。他第一次书信两淮制置使(官名,掌本路诸州军事,多以安抚大使兼任)李珏说:“今日之计,莫若用两淮之人,食两淮之粟,守两淮之地。”他还说:“且淮民遭丙寅之厄,今闻金人迁汴,莫不狼顾胁息,有弃田庐、挈妻子渡江之意,其间勇悍者且将伺变窃发。向日胡海张军之变,为害甚于金。若不早为之图,则两淮日见荒墟,卒有警急攘臂而起矣!”
  然而,一些诸如修城、赈饥、听讼等杂务纷陈,占据了黄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更好地阐扬道统、确立朱子学说的道统地位,他还有许多事需要去完成。
  因此,从嘉定八年(1215年)六月起,黄榦一再上疏乞祠。当时,尽管湖北漕运使一再上疏挽留,对其知汉阳军的政绩赞不绝口。疏中说:“自黄知军有奉祠之请,阖郡士民皇皇然皆恐其去,如赤子之慕慈母。”然而,为了阐扬朱子之道统,黄榦还是毅然再三乞祠。终于在这年十二月旨下,准其主管武夷山冲佑观。按照宋代的宫观制度,任者可以从便居住,可不到任所而领取俸禄。奉祠家居,使黄榦得到了一个能够专心致志地阐扬朱熹思想的机会。
  祠官,是宋朝特设的一种官职。一些得罪于朝廷的逆臣、年迈体衰的老臣,以及无职位可以安排的朝臣,都暂充各名山道观寺庙的祠官,食祠禄而养亲。因此,乞祠、丐祠、奉祠之官都是闲官,没有担任实职,拿朝廷一半俸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说是遭受贬谪之臣,故大诗人陆游曾有“世路涩于棘,祠官冷于冰”之叹。祠官坐在冷板凳上,一坐就是数年,甚至死于任上,报国无门,牢骚满腹,而俸禄少得可怜。他们之中,有一部分是闻名朝野的理学家,官场失意,但在闲职上却有充足的时间潜心钻研学问。
  环峰精舍
  嘉定九年(1216年)四月,黄榦因病回到建阳考亭。消息传出,诸生从学于竹林精舍者云集。黄榦在此撰写了《竹林精舍祠堂》讲义,并开始草撰《朱文公行状》,讲述朱熹生平。
  黄榦在福州、建阳、湖北汉阳等地创建有多所书院,先后在七所书院、五所府县官办儒学授课讲学。仅在建阳一地,他就先后创建了两所书院,即潭溪书院和环峰书院。朱熹逝世后,这两所书院和考亭书院都成了黄榦秉拂讲学、教书育人的教育基地和学术殿堂。
  环峰书院原名环峰精舍,草创于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
  这年四月,黄榦离任湖北汉阳知军后回到建阳。闰七月,在考亭书院当年朱熹为其建造的寓舍旁建草堂三间,名“环峰精舍”。他说:“吾早岁唯师是从,师以别墅畀我,我今始能为屋三间,名以‘环峰’,乃吾考察院祖居山名也。”“察院”系指黄榦的父亲黄瑀,宋高宗时曾任监察御史,故有此称。由此可见,精舍之得名是为了纪念其福州寓所有山名“环峰”。
  嘉熙年间(1237—1240),宋理宗为表彰理学,敕令中书舍人李忠转谕建安令邓质择地重建。于是,环峰精舍从考亭迁至县坊西清巷。迁址的原因是环峰精舍原址实际上是在考亭书院的一侧,这样,大书院内又有一所小书院,黄榦的光辉难免就会被朱熹所掩盖,如此实不足以凸显黄榦传道卫统、弘扬朱子学的功绩,于是就有了择地重建之举。宋理宗时,为表彰朱子理学的功绩,曾御赐重修了一批由朱熹考亭学派人物在各地创建的书院,一般都只是在原址上修修补补。而耗费巨资择地重新建造,仅黄榦环峰精舍一家,故此可称特例。也正是如此,可见黄榦在当时的学术界的地位非同一般,甚至引起了皇帝的高度重视。
  淳祐四年(1244年),新书院建成,宋理宗御书匾额“环峰书院”,此为“环峰精舍”改名为书院之始。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环峰书院毁于兵火。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经黄榦裔孙黄澭等提请,福建提学胡铎等批准,次年由建阳知县邵豳主持书院重建事宜。此时,因西清巷的书院旧址已建县署,拆建不便,故又将新址改在水东妙高峰之中。
  与考亭沧洲胜景相比,妙高峰又别是一番景象。这里峰峦回合,雄伟秀丽,诸峰环拥之中,有一片开阔地,环峰书院就坐落在这片开阔地上,在此环顾四周,绿树成荫,竹影婆娑,山峦叠嶂,峰回路转,宛然名副其实的“环峰”。
  据明嘉靖九年(1530年)礼部右给事毛宪应黄榦裔孙、时任武进县教谕的黄澭之请而撰的《环峰书院记》,新建的环峰书院中为正堂四楹,黄榦肖像居中高悬,而以门人潘柄、杨复、何基、饶鲁配祀。两侧横批,左曰“尊德”,右曰“凝道”。正堂前为屋楹四榜曰“麟凤龟龙”。又前为仪门,上书“扶植道统”四字。再前为书院大门,以宋理宗御书“环峰书院”四字揭之门额。正殿左右又各建屋四楹。门外数十步有水井一口,井上复亭,榜曰“半亩方塘”,以此象征朱子理学的源头活水。此后,从明末至有清一代,书院虽有多次重修,但其建构大体不变,今存书院遗址中,除了上文提到的书院古道之外,还有半亩方塘井一口,井水清冽甘甜,附近居民至今仍在饮用。黄榦又命长子黄辂、三子黄輹定居于此,世代繁衍生息,后来发展为建阳的一个大姓。
  安庆筑城
  黄榦此次奉祠,作为朝廷而言并非出于政治上的原因,自然不会令其长期闲着。黄榦主管冲佑观一年后,又于嘉定十年(1217年)二月被授予安庆知府。黄榦力辞不允后,四月才到任上。
  安庆,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中国古代城池无数,但修筑城池过程能记入正史的则不多。而安庆,就是这为数不多中的一个。
  但安庆筑城过程载入史册,并非因为城,而是因为人,这个人,就是时任安庆知府的黄榦。
  时金兵一路南下攻破光山,大肆烧杀抢掠、残害百姓。安庆距离光山近在咫尺,危在旦夕,城内百姓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为安抚民心,为了守土有责,黄榦提出“以备战守”的策略,并制定修建安庆城的计划。
  黄榦顺着皖河而至皖江,登临盛唐山后,北望山,南眺水,真真切切感受到郭璞“此地宜城”的用心。经过数十天的详细考察,最终圈定以盛唐山为中心,向北、向东、向西,利用起伏丘陵地势,依山修筑“九里十三步”城池之墙。这其实也是一种无奈之举,经济窘迫,时间紧迫,只能借助山体的斜度与高度,或在外侧垒砌,或山顶加筑,达到省时、省工、省料的目的。
  新筑城池要奏报朝廷批准。于是,黄榦连夜写好奏折,派人马不停蹄地送往临安。但是,金人南侵消息不断传来,且离安庆越来越近。而安庆,虽离临安城不远,但一来一回,没有十天半个月是不可能的。于是,黄榦当机立断,没有等到朝廷的批复,自己便先动手修了起来。
  安庆新城正式动工修筑,此时的天气,已经有些热了,参与筑城的民工,基本都是赤膊上阵。这之中,也包括黄榦本人。
  黄榦是一介书生。但在筑城过程中,却是劳心劳力,全程参与。动工之前,他不仅要计算需要多少材料、多少工费,还要计算整个工程的进度。由于金人的威胁就在眼前,时间相当紧迫,为了节省时间,黄榦将城池工程分为12段,自己带人先集中修筑一段,然后根据费时费工情况,将其余11段分发给下属官员完成。
  修筑城池是件大事,况且是出于安民的需要,因此黄榦的提议得到百姓的拥护,都主动参加进来。而且黄榦筑城用工也十分科学,虽说总共动用了2万兵与民,但真正上工地的,只有5000人左右,每3个月轮一次岗。夏季筑城,又热又累,黄榦也不要求强干,每天安排午休1个小时,每月则安排休息6天,虽然轮休但是不空岗。即便秋凉,这种福利还保留有一半。
  这期间,最累的当然还是黄榦本人:安庆府的大事小事,他必须管;有人到衙门敲鼓鸣冤,他必须受理;上面来人下面来人,该他出面的还要出面;夏秋两季,病害易发,还要与僚佐讨论防治之策;筑城进展如何,出现问题怎么解决,这也少不了他。最关键的,再忙再累,也不能松懈教育,所以,晚间稍有空闲,他便去书院讲论经史,此间他还著有《安庆郡学讲义》等。
  在黄榦的运筹帷幄下,城池前前后后仅用8个月便修筑完成,安庆城被紧紧包裹起来,百姓有了安全的依靠。完工这天,大家兴高采烈,户户张灯结彩,百姓扶老携幼登上城墙,往来不断。这时,有一位老婆婆,由两个儿子抬着,带着一众孙辈,专程到府衙致谢。老婆婆紧紧地握着黄榦的手说:“老妇之来,为一郡生灵谢耳!太守之赐非所冀也!”
  两年之后,金兵又大举南下,攻破了黄州、沙窝等各个关隘,接着又由东往西进攻,河南东部以及安徽等地的百姓为躲避战火,流离失所。唯独安庆凭依城墙之险坚守如故,泰然自若。金兵难以攻破,安庆城里的百姓生活安定如故,无战火之忧。
  没过多久,安庆接着又是一个多月的大雨,巨大的洪水席卷而来,大水一直淹到城墙半腰,但坚固的安庆城屹然无虑,全城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保护,安庆百姓对黄榦更加感激不尽。这些事迹都记录在《宋史》中。
  安庆新城南至宜城渡,北至柏子桥,西到万松山,东到石家塘,整个城池呈四方之形。地方史籍称之为“九里十三步”。
  今天,安庆人民仍然敬佩黄榦的长远目光,由他规划出的安庆城池版图,延续了700余年,直到民国时期,才有小范围的改动。
  黄榦用智慧和实干开创了安庆城的历史,使之有了“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誉及“八省通津”的美称。因此,黄榦又有“安庆城之父”一说。
  一波落下,一波又起。
  城池筑成后不久,又逢大旱。持续一个多月的烈日高照,热浪袭人,不见降雨。农民靠挑池塘、小溪之水播种的庄稼苗眼看着将要旱死,而池塘、小溪里面的流水也日渐干涸。当地老百姓个个唉声叹气,甚至有些百姓开始打理行李,准备外出逃荒。
  黄榦也是心急万分,可是又没有什么办法。他经常带着下属去视察旱情,操劳于村墟,奔波于田间。看着将要枯死的整地禾苗,黄榦禁不住潸然泪下。
  然而,旱风照例趁机肆虐,都到四五月天了,农田还是一片枯黄。抬头望去,天空依然还是烈日高悬。农民们盼雨盼得都快疯了,到处都可以看到跪地祈雨的人群。此时此刻,当年父亲知永春县时的情景,浮现在眼前,黄榦心中充满了焦虑。于是他决定像他父亲当年那样——祈雨。也许是心诚则灵,也许是真到了该降雨的时候了,黄榦一番求雨仪式后,雨真的落了下来。黄榦欣喜万分,写下《喜雨二首》。
  其一
  云霓天外起层层,毕月相随彻夜横。
  费得天公能几力,数州愁苦变歌声。
  其二
  睡觉歌声古道旁,有人中夜揽衣裳。
  床头斗酒聊自酌,不为书窗一夜凉。
  尽管祈雨带有传奇色彩,但黄榦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利民之策,多办惠民之事,从此传为佳话。
  忧国忧民
  南宋积弱已久,已是日薄西山。黄榦一心忧国忧民,但当时掌管本路诸州军事官员、身负指挥重任的制置使李珏却无所作为,“幕府书馆皆轻儇浮靡之士,将帅偏裨,人心不附,所向无功。流移满道,而诸司长吏张宴无虚日”。黄榦此时正在积极筑城备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痛心疾首,奋笔疾书,写信劝谏李珏,力论史弥远擅权,边备废弛,百姓受祸。但李珏不采纳黄榦“用两淮之人,食两淮之粟,守两淮之地”的建议,又不听黄榦赏功罚罪的面议。那时,“榦知不足与共事,归自维扬,再辞和州之命,仍乞祠,闭合谢客不与”。但黄榦仍然写信劝谏李珏,云:
  浮光敌退已两月,安丰已一月,盱眙亦将两旬,不知吾所措置者何事,所施行者何策。边备之弛,又甚于前,日复一日,恬不知惧,恐其祸又不止今春矣。
  向者轻信人言,为泗上之役,丧师万人。良将劲卒,精兵利器,不战而沦于泗水;黄团老幼,俘虏杀戮五六千人;盱眙东西数百里,莽为丘墟。安丰、浮光之事,大率类此。切意千乘言旋,必痛自咎责,出宿于外,大戒于国,曰:“此吾之罪也,有能箴吾失者,疾入谏。”日与僚属及四方贤士讨论条画,以为后图。今归已五日矣,但闻请总领、运使至玉麟堂赏牡丹,用妓乐;又闻总领、运使请宴亦然,又闻宴僚属亦然。邦人诸军闻之,岂不痛愤。且视牡丹之红艳,岂不思边庭之流血;视管弦之啁啾,岂不思老幼之哀号;视栋宇之宏丽,岂不思士卒之暴露;视饮馔之丰美,岂不思流民之冻馁。敌国深侵,宇内骚动,主上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尚书岂得不朝夕忧惧,而乃如是之迂缓暇逸耶!
  今浮光之报又至矣,金欲以十六县之众,四月攻浮光,侵五关,且以一县五千人为率,则当有八万人攻浮光,以万人刈吾麦,以五万人攻吾关。吾之守关不过五六百人,岂能当万人之众哉?则关之不可守决矣。五关失守,则蕲、黄决不可保,蕲、黄不保,则江南危。
  尚书闻此亦已数日,乃不闻有所施行,何耶?
  这封信写得十分精彩激切!《宋史》中全录。
  不久,光州、黄州、蕲州相继失守,完全像黄榦所说的。四个“视”和“岂不思”,充分表露出他对当权者吃喝玩乐的痛恨,对战士流血牺牲、百姓哀号冻馁的痛心,对当权者不采取措施而万分焦急。万般无奈之下,黄榦只好于嘉定十一年(1218年)六月辞官回乡。
  监察御史李楠害怕其入见“必直言边事,以悟上意”,“遂奏罢之”。十一月旨下,令黄榦主管冲佑观。
  可想而知,这时期的黄榦在官场中处处受到当权者的排挤、陷害和毁谤,他在愤怒中写了《谗人》一诗。
  监谤兆周蹙,偶语挤秦亡。
  古风下刺上,国步安且强。
  靖康发深痛,熙丰启余殃。
  惜哉天子明,未免谗者伤。
  谗者亦何为,君子名愈彰。
  诗中的大意说,周厉王暴虐成性,不容百姓议论自己的得失,于是周朝的国势日渐局促;秦朝政令繁苛,相聚议论或者窃窃私语就被判重罪,所以秦国很快就灭亡了。古代史官采集地方民歌民谣,把百姓讽喻的诗歌传达给执政者,统治者善于纳谏,纠错改过,国家的命运就会安康富足强大。靖康之难发人深省。这是熙丰年间(1068—1085)遗留下的祸患,日积月累造成的。只可惜呀,天子虽然圣明,但自己也免不了被人陷害损伤。这里是反话正说,皇帝不辨忠佞,所以自己被中伤、被诽谤。为什么要陷害他人呢?这样只能使君子的名声愈加彰显。
  虽然黄榦官场受挫,但他还是坦然受之,浊者自浊,清者自清,君子的名声不会因此而受损。
  然而,黄榦对不思战备、心图侥幸之辈深恶痛绝,后来在《复陈师复守丞》书中指出:“此间世俗,皆以为丙午、辛巳、丙寅敌之犯淮,皆不到此,故士大夫之愚者,亦全不以为意。”但人心不附和,所做的不能建立功业,黄榦以衰病辞。这时,朱熹的小儿子朱在以大理寺正知南康军,扩建了庐山白鹿洞书院,使朱熹初步建成的白鹿洞书院得以完成,规模宏大。黄榦写了《南康军新修白鹿书院记》:“……榦顷从先生游,承观书院之始,后三十有八年,复睹书院之成,既悲往哲之不复见,又喜贤侯之善继其志。”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
  史料记载,唐贞元年间(785—804),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李渤养一头白鹿“自娱”,鹿通人性,跟随出入,人称“神鹿”。这里本没有洞,因地势低凹,俯视似洞,称之为“白鹿洞”。后李渤为官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为纪念他青年时代在此读过书,广植花木,建亭、台、楼、阁以张其事。
  南唐李氏朝廷,在此办“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与金陵秦淮河畔国子监齐名,学者争相往之。
  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视书院教育,御赐《九经》等书于书院,因有朝廷重视,书院得以发展。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率百官造访书院,当时书院残垣断墙,杂草丛生。朱熹非常惋惜,责令官员修复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制定教规,延聘教师,招收生员,划拨田产,苦心经营。当时著名的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白鹿洞书院讲过学。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誉享海外。
  主管冲佑观,弘扬朱子学
  主管冲佑观的旨意下达之时,黄榦已先到了庐山拜访李燔、陈宓,相与盘旋玉渊、三峡之间,俯仰拜谒朱熹到过的旧迹,黄榦宣讲乾、坤二卦于白鹿洞书院,强调自强不息。庐山士大夫们集会于此,他写了《南康白鹿洞书院讲义》。周兆兰《白鹿洞书院》记载:“山南北之士群集听焉。”不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黄榦都致力于固守师说、弘扬理学,为确定朱熹的道统地位而不懈努力。他指出:“自强者内以进其德,外以修其业,该终日乾坤不息也。”之后,黄榦主管明道宫(即武夷山冲佑观),设局于建阳考亭,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聚徒授业,讲解朱熹“教人之意”及“教人之方”。
  嘉定十二年(1219年)四月,黄榦抵达建阳;十月,又回到福州寓所,从此专事讲学,他深居简出,致力于闽学的传播和弘扬。有一首诗《生平》:
  生平因寡合,岁晚交更少。
  非干世俗薄,自是志量小。
  诗的大意说,黄榦素来不容易与人投合,到了晚年交往的人更少了,这不关世态炎凉,只是他的志向和抱负太小了。想来他是自负的,作为朱熹的门生兼爱婿,追随朱熹讲学、编书,为朱子理学的北传奠定了基础,怎么可能是志向抱负太小呢?此诗正话反说,其实要表达的是,因为他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太高了,所以曲高和寡,身边没有多少知音了。
  这时期,四方学子也会聚于福州,讲解朱熹学说。黄榦继承朱熹讲学的优良传统,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创造条件兴学授徒,并在福州乌山法云寺旁边收徒讲课。黄榦云:“投老来归,先庐无可栖宿,得法云寺僧寮数间,葺治居之。”可见知府大人告老还乡却居无定所,寄身僧舍。门生弟子也“毕集于法云寓居”,而他置书局于寓舍及城南张氏南园,开始重修《仪礼经传续卷》。此外,黄榦还并购书楼,以建阳“云谷”命名之,以示不忘先师之训。
  黄榦为了使学子们学有所成,也以勤奋励之。他与门生订立《同志规约》,以每日各读一经、一子、一史,而以《论语》《周易》《左传》为之首,日记所读多寡,所疑事目,并书于簿,定期集聚,讲明辩难,钻研提高。
  黄榦以传播先贤思想为己任,但并没有受束缚而胶柱鼓瑟,不合理的,他极力反对。古代家风中对女子的限制较为严重,如三从四德、男尊女卑。黄榦大胆地反对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等级观念。在他的思想里,没有主奴界限,并强烈反对男尊女卑的传统。他的《戒溺女歌》就是对旧礼教制度的声讨:
  儿是爹娘生,儿生爹娘弃。
  喜见爹娘面,不识爹娘意。
  抛儿在水中,绝儿一口气。
  战战盆中泣,哀哀万苦备。
  欲生生不得,欲死死犹未。
  儿虽非男儿,儿罪何至死。
  爹娘莫忧贫,万事由天地。
  今年杀小儿,明年恐又是。
  不如存好心,心好天自庇。
  是年底,黄榦以承议郎主管亳州明道宫致仕。所谓致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退休。

知识出处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清廉一脉,儒林门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志坚思苦,勤奋为本;尊师崇儒,理学为宗;学以致用,力行为上;自励教人,持恒以贵。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榦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辛弃疾
相关人物
张履祥
相关人物
赵希怿
相关人物
李珏
相关人物
周敦颐
相关人物
程颐
相关人物
程颢
相关人物
游酢
相关人物
黄瑀
相关人物
李忠
相关人物
胡铎
相关人物
杨复
相关人物
黄辂
相关人物
黄輹
相关人物
郭璞
相关人物
李楠
相关人物
李燔
相关人物
陈宓
相关人物
周兆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石门县
相关地名
淮北市
相关地名
淮南市
相关地名
庆元县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
嘉定区
相关地名
临川区
相关地名
徽州区
相关地名
竹山县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新干县
相关地名
隆兴镇
相关地名
南昌市
相关地名
金陵镇
相关地名
嘉兴市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汉阳区
相关地名
湖北省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潭溪乡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水东镇
相关地名
宜城市
相关地名
临安区
相关地名
黄州区
相关地名
沙窝镇
相关地名
于村乡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
安丰镇
相关地名
盱眙县
相关地名
泗水县
相关地名
蕲州镇
相关地名
安康市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长沙市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登封市
相关地名
洛阳市
相关地名
江州区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
南唐乡
相关地名
庐山市
相关地名
白鹿镇
相关地名
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