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墓传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986
颗粒名称: 庐墓传道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4
页码: 076-079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黄榦对朱熹理学思想的进一步阐发和理解,包括对“理”的定义、对“理一分殊”的理解、对“太极”的理解以及对于“读书做学问”的看法等。
关键词: 黄榦 理学 贡献

内容

庆元三年(1197年)夏,黄榦从任上回乡奔母丧守孝,这期间仍有许多学子慕名前往求学。在母亲的墓旁,黄榦搭了一间临时草舍,为前来求学的众多弟子授课。
  黄榦说,人类所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世界上的事物又是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在自然界里,有光华灿烂的日月和浩瀚的星群,有雄伟秀丽的山川和各类草木禽兽,在社会中,活动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和面目各异的人物……
  此时,有学生问究竟什么是“理”?
  黄榦整理了下思路,回答道:先生(朱熹)认为,理是万事万物所以如此的根据。没有“理”,也就没有事物。例如椅子有四只脚,可以坐,这就是椅子的理。如果去掉一只脚,不能坐了,便失去了椅子的根据和道理,就不是椅子了。又比如铜镜能照人,有铜镜的理;木板不能当作镜子照,因为木板没有可以照人的“光底道理”。“唯其理有许多,故物有许多”。“做出那事,便是这里有那理。凡天地生出那物,便是那里有那理”。任何事物,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为的,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都具有一种必然的因果性,先生(朱熹)发现了这一点,并把它称作“理”。
  黄榦对朱熹的理学思想进一步阐发,他认为朱熹所说的理虽然是从客观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却并不是事物本身的规律,而是离开事物能独立存在的观念,他把观念当作存在于事物之先的形式,认为事物都是由这种形式产生的。这就好像建造一座楼房,总是先有图样或构想,然后才能依据图样造成实际的楼房。他以为人在发明舟车以前,已经先有了舟车之理,对舟车的发明,不过是发现这个理,然后按照理,造出舟车而已。朱熹经常以扇子作例子,他说:“扇子是如此做,合当如此用,此便是形而上之理。”扇子在没有被做出之前,就已经有现成的理在那里摆着了。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
  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所遵行的道德原则是适用于古今一切人的,是人人必须遵循的当然之则。这种原则带有必然性,就像不会游泳的人下水会淹死,生在水里的鱼放到陆地上会干死一样;又像冷了必须穿衣,饿了必须吃饭一样,是“天生自然,不待安排”的,是“铁定的道理,更移分毫不得”的。把自然界的某些规律和社会伦理的内容综合在一起,说明社会伦理是不可抗拒的规律,要人无条件地服从它、遵守它,这就是朱熹哲学的“理”或“天理”的中心内容。
  听了黄榦的讲解,学生若有所悟,追问道:按先生的说法,是不是可以认为理是精神性的,理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万物之所以能够生成变化,都是由于理的作用?
  黄榦点点头,继续说道:先生(朱熹)说,天地之间,万物的生成,都要有理,也要有气。理是第一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根本,是看不见的道;气是第二性的,是生成万物的材料,是有形象的器。他认为,一切有形象的事物都必定以无形象的理作根据,一切具体的事物,都是由万事万物的理所决定的,这就是“理先气后”“理在事先”。因为有理才产生了气,理和气虽然在时间上分不出先后,但二者之间,理是根本。一切事物都是因为先有这事物的理,然后才产生事物的。因此,理是最高的和绝对的,由理派生气,理、气结合衍化出宇宙和万物,这就是朱熹以理为本体,对整个宇宙的看法。
  听到此,又有学生问如何理解天下有一个最高的理,每一事物又各有各自的理。
  黄榦回答说:总天地万物之理叫作“太极”,“太极”有顶端和尽头的意思,也有最高标准的意思,是最根本的、整体的理。太极之理和万物之理的关系,先生(朱熹)称之为“理一分殊”。“理一”是就万事万物的本原,只有一个道理;“分殊”是指散于各个事物之中的理,都是最高之理的表现。从具体的事物看,各种不同的事物都来源于一个最高的理。他用“月印万川”来说明“理一分殊”的道理。天空中只有一个月亮,照在江、海、湖、河等一切水域中。天上的月亮是圆的,一切水域中的月亮也都是圆的。一切水域中所映照出来的都是月亮的整体,而不是它的部分。所以说“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人、每一物都以普遍的理作为存在的根据,都具有那普遍的理。
  学生又问为什么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既统一又有差别。
  黄榦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先生(朱熹)的“理一分殊”观点透露了这样的思想。他认为“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也就是说,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遵行的道德规范也会有差异,但这都出于一个“定理”,是固定而不可改变的。
  课堂上,黄榦就当时抗金的形势发表感言,勉励在场的学子们读书不忘救国。同时他还强调,读书人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一生碌碌无为。告诫学子读书做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知识出处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清廉一脉,儒林门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志坚思苦,勤奋为本;尊师崇儒,理学为宗;学以致用,力行为上;自励教人,持恒以贵。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榦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