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理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985
颗粒名称: 捍卫理学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7
页码: 070-076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黄榦在朱熹遭遇政治困境时的表现和态度。黄榦是朱熹的弟子和朋友,在朱熹遭遇庆元党禁等政治风波时,他不仅在精神上支持朱熹,还积极为朱熹辩护并保护其学说的传承。
关键词: 黄榦 理学 贡献

内容

考亭书院开课一段时间后,朝廷下旨召朱熹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专门为宁宗皇帝讲解经史。朱熹赴任时带黄榦入京,向皇帝奏补女婿为“迪功郎”,补授监浙江台州酒库,开始了仕宦生涯。这一年,黄榦刚满43岁,正是一个人生命中谱写宏阔雄壮的交响乐章的阶段。
  即使这样,黄榦还一再推辞,认为“居官未足以行志,而枉费心力于簿书米盐之间,孰若隐居山林讲学问道之为乐哉!”在黄榦看来,如果“平日居正位,行大道,则得失、利害、祸福皆不足以动其心”。时人皆以“其进退浩然,非爵禄之所能羁縻也”。最后,在诸人的劝说下,黄榦也考虑到将来一家老小的生计问题,便应允了下来。
  据《勉斋集·年谱》载:“时黄榦以恩荫补将仕郎。次年(1195年)四月授迪功郎监台州户部酒库;五月,朱熹赴湖南潭州任荆湖南路安抚使,黄榦随行;十一月,朱熹奉祠居家,黄榦自京还,留朱熹之侧。”
  然而,世事难料,一切都不能一帆风顺。朱熹作为皇帝的老师,讲解理学仅46天后,即被罢去官职,重新回到建阳考亭讲学著述,从此真正息影山林。
  庆元元年(1195年),外戚韩侂胄为了排除异己,将心性耿直的忠臣贬谪。朱熹对他的做法极为不满,上疏斥言窃柄之失,触韩之忌,韩侂胄指使党徒攻击、污蔑朱熹,公然宣布朱子学为“伪学”,朱熹的门生为“逆党”,主张斩朱熹之首,以绝朱子学。《宋史·黄榦传》载,朱熹晚年政治上受迫害,他的学说被打成“伪学”,身体也受到很大摧残。
  “伪学逆党”案,又叫庆元党禁,禁的是“伪学逆党”,有名有姓载于史册的总共59人,其实远远不止这个数。“逆党”之党首,史书上说的有赵汝愚、留正、周必大、王蔺四位,首中之首,当推赵汝愚。“伪学”就是说的程朱理学,其代表人物或精神领袖便是朱熹。
  可以说,庆元党禁是朱熹进入暮年的政治生活上的重大挫折。他虽被削去秘阁修撰的官职,被夺去了武夷冲佑观的俸禄,但他无怨无悔,仍倾全力先后完成了《仪礼经通解传》《伪学篇》和《韩文考异》等著作。
  庆元党禁发生期间,朝廷权贵对理学掀起了一场史所罕见的残酷清算,理学遭到无情的打击,朱熹被诬为“伪学之首”。朱熹自身难保,门生更是岌岌可危,坐牢的坐牢,流放的流放,从学者无奈改换门庭,或弃朱熹而去。对此黄榦在《答曾伯玉借长编二首》诗作中表达了他的情感。
  其一
  白露下百草,迅商薄修林。
  幽人起长怀,感此节物深。
  揽衣自徘徊,抚剑还悲吟。
  丈夫各有志,莫作儿曹心。
  涉远当疾趋,畏景须就阴。
  愿言理轻车,去上南山岑。
  其二
  祥麟踣鲁郊,孔袂何涟涟。
  伤哉经济心,付与文字传。
  马公述孔志,托意为编年。
  是非一以判,纤悉不复捐。
  闻君卧丘壑,茧手磨丹铅。
  愿言得其解,努力希圣贤。
  曾伯玉,史无留名,应该是朱熹门生,在险恶的环境中,在官府的打击下,他不敢追随朱熹,选择了远遁、隐居,临行前找到同门黄榦告别,黄榦遂以此诗相送。
  第一首,入眼即是凄清的秋天景色,衬托了作者心中的萧瑟之意。秋天的露水浸透各种花木,迅疾的西风把茂密的树木都削薄了,可见那一番秋意,草木凋零,落叶纷纷。在这样浓重的秋色中,幽居的诗人怎能不引发无限忧思?他披衣起身,来回走动,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情绪波动,他抚着腰间的佩剑,感慨良多:大丈夫各有志向,无须做儿女态。诗句的最后表现了黄榦对同门的深厚情谊,他切切叮嘱:走远路当急速前进,遇到艰难的处境就要躲起来,希望你驾着轻快的车子,去到南山隐居起来。
  第二首,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祥兽,有时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麒麟主太平,瑞兽麒麟在鲁国的郊外跌倒了,暗喻道统衰微,一代儒宗在血雨腥风中陨落,孔子能不涕泪涟涟?
  第二首诗流露出的是,面对现实,黄榦只能把自己无法实现的经世济民宏愿,都托付于这文字中。“马公”是老百姓祭祀的神仙名字,这里应该暗指朱熹。朱熹病重,但平生所学后继有人,亦深感快慰,他将所著《礼书》底本托付黄榦,并留手书:
  “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曾伯玉归隐,依然会做些勘校文字的工作,这是让黄榦颇为欣慰的地方,他殷切希望曾伯玉能有所得,效法圣人,终将有所作为。
  全诗弥漫着悲伤和无力的情绪,却不曾放弃希望。黄榦的诗和他的性格一样朴素自然,沉静若水。读诗犹如读人,黄榦的高士形象扑面而来。
  在朱熹艰难时期,黄榦义无反顾地紧随朱熹身边,继续收徒讲学。黄榦说:“先生去国,侂胄势益张。鄙夫佥人迎合其意,以学为伪。谓贪黩放肆乃人真情,廉洁好礼者,皆伪也。科举取士,稍涉经训者,悉见排黜;文章议论,根于义理者,并行除销;六经语孟,悉为世之大禁,猾胥、贱隶、顽钝之徒,往往引用。”他又说:“侂胄志气骄溢……几危宗社,而生灵涂炭矣。”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韩侂胄一众奸党的险恶用心和卑劣行径,表明了黄榦坚定地支持朱熹的立场和态度。
  在这期间,黄榦十分努力地学习和传播朱熹的学术思想,他发现朱熹的思想体系在提倡“礼”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理”,强调“天理”是自然的根本,要求“人欲”应该服从“天理”。而孔孟思想体系中虽然也重视“理”,但是却更为注重“礼”,强调教化的功能。黄榦认为,朱熹的“理学”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黄榦认真研究了“四书”“五经”,从《大学》出发,佐证和完善朱熹的理学论述,使得朱熹的理学思想真正是对孔孟儒学的发展。
  “庆元党禁”伊始,朱熹的友人、丞相赵汝愚受到贬谪并被迫害致死。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一批理学书籍遭到禁毁。赵汝愚已死,朱熹成为韩党进一步搏击邀功的对象。接着,监察御史沈继祖列举了朱熹“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恭、不谦”六大罪状,还捏造了朱熹“诱引尼姑,以为宠妾”的谣言。于是,朱熹受到落职罢祠的不公正处理。
  朱熹学派的许多人因之受到牵连,或坐牢或流放。风声日紧之时,朝中甚至有人发出将朱熹问斩的叫嚣。此时,朱熹本人虽对此泰然处之,但作为朱熹的爱徒和女婿的黄榦,却不能不为恩师、岳父的安危深感担忧。
  庆元二年(1196年),黄榦秘密地在建阳莒口河坝建造了一间草堂,以备情况危急之时可作为隐退著书之地,这便是潭溪精舍。
  潭溪书院原名潭溪精舍,地处崇泰里莒口(今建阳市莒口镇)河坝。潭溪的得名,源于崇安(今武夷山)五夫里有一条小溪,名潭溪。黄榦从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拜师之日起,一直在潭溪之畔的五夫紫阳书堂内从学于朱熹。碧波荡漾、奔流不息的潭溪水录下了他“夜不设榻,衣不解带,常通宵达旦”而日夜苦读的身影。
  朱熹在建阳隐居山林期间,黄榦往来于福州、建阳两地。庆元三年(1197年)春,朱熹为黄榦“筑室于考亭新居之旁”。《续集》卷一《答黄直卿》书云:“闻欲迁居此来,甚慰,不知定在何日也。”《文集》卷六四《答巩仲至》云:“直卿久不得书,闻有徙家之兴,此固所欲,但于渠聚徒之计,则恐失之便,无以为生,亦须细商量耳。”之后,由于种种原因,黄榦一直拖延至庆元五年十一月才搬到考亭新居。

知识出处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清廉一脉,儒林门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志坚思苦,勤奋为本;尊师崇儒,理学为宗;学以致用,力行为上;自励教人,持恒以贵。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榦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赵汝愚
相关人物
曾伯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潭溪书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台州市
相关地名
建阳区
相关地名
南山区
相关地名
麒麟区
相关地名
潭溪乡
相关地名
莒口镇
相关地名
武夷山市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