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友问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984
颗粒名称: 师友问答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6
页码: 065-070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朱熹和黄榦在教育方面的思想和成就,包括他们在各地创建书院、广招生徒、相互研讨和著书立说的教育实践,以及他们对于学生的教学和指导。
关键词: 黄榦 教育 贡献

内容

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是和他在各地创建书院、广招生徒、相互研讨和著书立说的教育实践密不可分的。和朱熹一样,黄榦的传道卫统、继往开来的学术成就和功绩,也与他后来在各地创建书院、执教讲学的学术生涯息息相关。
  沧洲精舍的学子们从朱熹、黄榦交游。一时间,这里群贤毕至,形成学术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考亭学派。考亭学派中被称为“沧洲诸儒”的朱熹门徒也都赢得理学家的美名,从而彪炳中华哲学思想史册。
  有的学子第一次拜见黄榦时,就将自己平生所治学问和对《易经》的理解向他请教。比如,一位学子首先说自己研究的是两汉文化,读的主要是老子、庄子、荀子等圣贤之书,接着就把自己所著之书中所发见的独到见解以及对《易经》的理解一一介绍。
  黄榦批评说,老庄之说明哲保身且故作神秘,荀子认为“人性恶”而失去对善良的希望则显得太过悲观。黄榦主张读书人要时刻系念天下,常引用辛弃疾的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来勉励众人。但他没有因为这个学子所学的是老庄之学而将其拒之门外,相反对于这位年轻学子能够追本溯源,抱《易经》前来学习这一渴求知识的精神大加鼓励。
  他对这个学子说,既然来游学就要笃志于道学。不久,该学子就在考亭与黄榦成了切磋琢磨学问的挚友,一起钻研“太极本体论”与“理一分殊学”。
  沧洲精舍学子如此众多,与黄榦的教学有重要的关系。黄榦课余与学子们一起诵经论文,他们的勤奋、好学以及后来在勉斋学派中积极阐扬“太极本体论”“理一分殊”,为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考亭书院以“十问”为主体构成了《师友问答》的主要内容。以下便是学生向朱熹、黄榦请教的对话——
  问入道之门
  学生:大学一书,包孕圣功王道,何以云初学入德之门。
  老师:凡人居处,有门必有路,识得路,方到得门,到得门,方升得堂、入得室。大学纲领条目,是门也,本末先后,是路也,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是堂也,明、新、至善,是室也。初学便学论语,望洋向若,无有涯涘,如何循途历级,从容驯至,扶进高深,若不得其门而入。将伥伥乎其何之。
  这大概是学生初见老师时的提问,以为大学规模广大,如何却为入道之门,朱子一向主张为学顺序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用功最深,因为学者根基在此,读书必先明白门径。正所谓,读圣贤书,立修齐志,升堂入室,此处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平天下”比喻为堂,亦即“学问堂奥”,而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入室,说明学子在初见朱熹、黄榦即从师门把握到了为学的根基所在。
  问学问之道
  学生:人不学不知道,学在读书上见,道在行事上见,必读书然后可行事与?
  老师:固也,然学即学其道,非作两截,无论读书,无论行事,恁地皆是道,恁地皆是学,果于经史典籍,潜心玩索,日用云为,细意体察,自能穷天下之理,致吾心之知,岂谈空说玄之谓道、钩深索隐之谓学哉?
  学子们对于读书在何处用力产生了疑问,亦即所谓学而时习之,习之于何处,老师(朱熹、黄榦)明确表示必须老实读书,勿悬空说理。这与朱熹的一贯立场相符,潜心玩索,日用云为,正是从事于字句文义之间,体察于日用平常之际。
  问如何复性
  学生:为学工夫,须是有起端处,人心之五常,犹天运之五行,迭相为明,循环无端,初学复性,从哪一端下手?
  老师:始条理者,智之事也,人而智,则见理明,恁地欲为仁,便认真有个仁,欲为义,便认真有个义,欲为礼,便认真有个礼,欲为信,便认真有个信,因物所照,审端用力,知得去向,自不迷于所往。易文言曰,体仁足以长仁,利物足以和义,嘉会足以合礼,贞固足以干事,仁义礼信而不及智者,智居乎其先也。
  此处学子问为学复性工夫,须从何处下手,老师答云智居乎其先,必先认得理明,知得去向,自不迷于所往,所谓趋向正,实有之,则庶几矣。
  问主敬与致知
  学生:伊川涵养须是主敬,进学则在致知,主敬致知,殆亦非两截事与?
  老师:主敬则心静,致知则理明,心静理明,知以涵养而益深沉,然敬非终日危坐,游心淡泊,必有事焉,神不外驰,而说心研虑,时时有新得也。学子对于所谓程门指诀,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为二为一产生疑问,朱熹、黄榦指示二者交相并进,相养相得。
  问主敬与主静
  学生:周子主静,程子主敬,二说各愿闻其大概。
  老师:屏思虑,绝纷扰,静也;正衣冠,尊瞻视,敬也。致静以虚,致敬以实,然此中皆有诚实工夫,岂摸形捉影而得。周子静,则礼先乐后;程子敬,则自然和乐,和乐、礼乐,非尔所及,但时时收敛,将身心摄入静、敬中,正心诚意,久之自有进步处。
  学子问主敬、主静之大概,老师答云二者无论内外,皆有诚实工夫,所谓收敛,收拾放心,久之自有进步。
  问知行
  学子:自思尊闻行知,奈一日之间,闻而知之者分数多,尊而行之者分数少,因想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直是学不得底。
  老师:天下事理,有为吾所合知合行者,闻斯行诸可也,如此事知其当如此行,值事不我属,如何拿定要行,若遇行事时,苦于窒碍,则又不可无知妄作,或商以师友,或证以古今,又何尝不是尊所闻,行所知。
  学子问苦于知多行少,老师答道相机行事,不可鲁莽无知而行,才是尊所闻,行所知。
  问仁
  学生:程子言仁曰心,譬如种谷,生之性,便是仁,阳气发处,乃情也。
  老师:岂唯谷种,凡果实核内,其中心皆曰仁。
  学生:医家谓手足痹痿曰不仁,其形象不与谷种果核反对?
  老师:仁是性之生发流通者,谷种果核,能生发也,手足痹痿,不流通也。
  此处问答涉及先生识仁篇以来一贯思想,尤其是医家谓手足痹痿曰不仁,而能天地人我万物一体,或近乎仁。
  问义利之辨
  学生:义利之辨,为吾儒第一关头,学者讲求有素,所见非不分明,及处事却又模糊,何也?
  老师:只缘见不分明耳,若分明,如薰莸触鼻即闻,旨否入口即觉。
  学生:然则向所见为义者非义,见为利者非利乎?
  老师:此又何尝不是,只见其大略,曰此是义,此是利,究竟几微分际,尚未甚黑白。
  学生:几微分际何在?
  老师:在公私间,以公心出之,利亦是义,以私心出之,义亦是利。
  学生:若是,公私在心,义利在事,心不应事,事不应心,奈何?
  老师:大学戒自欺,求自慊,知之真,行之力,不待处分其事,一动念,早自义利判然,至若舍利取义,已属事后应迹。
  学子听后心喜,称快而退。问迁善改过
  学生:敢告先生,某向年于众情酬酢之地,口虽不言,私下一一对勘,常觉得自家尽有好处,别人尽有不好处,今虽渐减,亦时或微微有此意思。
  老师:是慝也,是最不好,如何反说自家尽有好处。
  学生:先生何以教之?
  老师: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
  问遗事
  黄榦站在朱子身边,已而徐语先生曰:“尔辈用工夫,不要把合底事看得惊惶,只当作日用饮食,人生本应如此,元初离不得,有事勿正,略著一形象,生一计较,不急遽即惰慢,忘助两病症,一时俱到矣。”
  如今,现存的《师友问答》被分别选入明末清初大学者黄宗羲《宋元学案》之《晦翁学案》《沧洲诸儒学案》《伊川学案》《横渠学案》《范吕学案》《蜀山学略》等。

知识出处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清廉一脉,儒林门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志坚思苦,勤奋为本;尊师崇儒,理学为宗;学以致用,力行为上;自励教人,持恒以贵。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榦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辛弃疾
相关人物
周子静
相关人物
程子敬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修齐镇
相关地名
新民市
相关地名
伊川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