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器之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975
颗粒名称: 远器之才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3
页码: 021-023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黄榦在求学过程中得到刘清之的赏识并被推荐到朱熹门下深造的经历。文章详细描述了黄榦在刘清之处展现的才思敏捷和悟性,以及他得到刘清之推荐前往朱熹门下学习的过程。
关键词: 黄榦 学习过程 事迹

内容

淳熙二年(1175年)春,黄榦选好了动身之日,告别了母亲后,便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只身投奔远在江西吉安县为官的二哥黄东。一路上,赶路投宿之暇,他仍捧书攻读,手不释卷。
  半个月后,黄榦才到达目的地。由于劳累过度,黄榦不幸染疾落榻,迫不得已,只好聘请当地郎中调治。转眼之间,黄榦一病就是一个月,所带盘费殆尽。
  为了不给二哥黄东增加负担,黄榦凭着自己的能力与努力,在当地谋得一份差事。然而,刚开始不是很适应,水土不服等各种因素时常困扰着他。由于第一次离开家乡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一切都是从头开始。可黄榦凡事都亲力亲为,很快便适应了下来。
  生活的环境和经历,锻炼和培养了黄榦的承受力和忍耐力,也让他变得很有主见。这些无形的收获都为他后面到武夷山拜师求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每次遇到困难,黄榦从不轻易向人诉苦,而是将它装在心里,自己一点点地努力,慢慢地将之一口口地吞掉。
  黄榦平时寄居于二哥任所,日夜苦读,学问日精。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黄东雅兴大发,带着黄榦拜访清江县名士——刘清之。
  刘清之(1134—1190),字子澄,人称静春先生,南宋临江军(今江西清江)人,后迁庐陵(今江西吉安)。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士及第,调宜春县主簿,改建德县主簿。历任万安县丞、宜黄知县、太常寺主簿、袁州知州。以廉洁奉公、救荒利民而闻名于时。
  根据《宋史》记载,刘清之是南宋初期著名的理学家。他入仕之后就跟随朱熹学习,著述甚丰,活跃在当时理学的第一线,是朱熹的得意门生。由于朱熹与刘清之两人年纪相仿,理学观念趋同,他们在师徒关系之外,友谊和私交的情分也非常浓厚。
  黄东兄弟俩到刘清之府上时,正遇见一位书生在刘清之书斋中作“怨慕声”之题。“怨慕”就是“思慕”的意思,出自《孟子·万章上》,其中孟子说“舜思慕父母”。书生想了半天也没做出来,样子很狼狈。此时,黄榦二话不说,接过刘清之手中的笔和纸,援笔立就,手捧所做呈上,他在文章中加入“为舜也父者,为舜也母者”一句。书生百思不得其解,黄榦说:“此句出自《礼记·檀弓》。”
  刘清之见状,微笑地点点头,称赞黄榦才思敏捷。事后,刘清之发现黄榦才貌很不一般,对道学的悟性也很高,觉得他今后必成大器,便对黄榦说:“子乃远器,时学非所以处子也。”并决定推荐他到朱熹门下受业,此时,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已经基本构架,通过讲学以及和其他学派的辩论已闻名遐迩。
  由于刘清之平时非常崇尚朱子之学,史书称他“及见朱熹,尽取所习焚之,慨然志于义理之学”。对眼前的这位青年俊才,刘清之颇为欣赏,认为朱子学更有利于他顺利成才。后来,刘清之病逝后,黄榦在祭祀他的文中写道:“榦也颛愚,少无师承,年已逾冠,始来庐陵(吉安)。抠衣趋隅,历问所学,直指前修,以警后觉。”
  黄榦凡事必须经过家里许可。《宋史》载:“黄榦家法严重。”此次外出求学也不例外,后来,母亲叶氏终于同意他的请求。刘清之欣喜过望,随即书信一封于朱熹,将黄榦推荐到朱熹那里深造,开启了黄榦一生与朱熹的忘年之谊。

知识出处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清廉一脉,儒林门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志坚思苦,勤奋为本;尊师崇儒,理学为宗;学以致用,力行为上;自励教人,持恒以贵。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榦
相关人物
黄东
相关人物
刘清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吉安县
相关地名
武夷山市
相关地名
清江县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
宜黄县
相关地名
袁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