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97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10
页码: 015-024
摘要: 本章详细描述了黄榦的出身和家族传承,包括他的父亲、祖父和曾祖父的事迹,还介绍了黄榦的家乡青山村和福州的历史背景。文章还提及了黄榦的早期教育和受到的启蒙,以及他父亲黄瑀在地方任职时的廉政治绩。
关键词: 黄榦 家族背景 事迹

内容

黄榦以古人为榜样,“亦将括旧闻,总疏百氏,叙述十经,翱翔蕴奥,以成一家之言”。他希望自己活得慷慨潇洒些,“大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
  庐墓守孝
  乾道四年(1168年),由于积劳成疾,黄瑀最终累倒在任上。宦海一生的他,傲视权贵,执法不阿,刚正廉明,两袖清风,周济贫穷,赈救饥乏。一生“为文不追求时好,为吏一心营职,其清苦之操,非人所堪,而聪明仁爱,所以惠于民者,亦非人之所能及也”。知永春时,他四时勤于指导农事,颇有政事,永春县百姓感激黄瑀的功德,立生祠纪念。去世后入祀名臣、乡贤二祠。朱熹撰写了《朝散郎黄公墓志铭》一文祀之:
  始予试吏泉之同安,闻旁邑永春,有贤令尹曰黄公,公廉强介,察见防隐,吏不能欺而民不忍弊,它县民有冤讼,率请诿公以决,其条教科指,操验稽决,人皆传诵以为法。间尝以檄书案事,涉其境,道旁小民称说令尹不吝其口。其禁令要束,大抵皆敦礼义、厚风俗、戢吏奸、恤民隐之意,其言明白简切而其达之也。远近幽隐,无不暨焉,过门入谒,则公方危坐堂上,阅学宫弟子程课,庭中阒然无人声。问公所以为此者,公不鄙告语甚悉,恨所案事有程,不得久留,听公语也,泉之士大夫,为予言,永春自故司谏江公民表为令,有善政,民称思之,以为无能继者。今黄君节守,殆无愧江公,而吏事精密,有过之者……
  平生一以直道自任,未尝小降辞色,以希荐宠。为御史时当病甚,临安守赵公子潇,亦以廉节著,被旨视公家事,见其箧椟萧然,衣无兼副,俯仰叹息者久之。卒日,家无余财,凡此皆人之所甚难,独公之所甚易。
  人固多能言之,顾中犹有大于此者,不幸未试而人亦莫之知也。盖公在台时,与殿中侍御史杜公莘老雅相好,每以节义相勤勉,一日杜以公疾来问讯,连呼不应,乃大呼曰:“吾今日击去王继先矣!”公矍然起坐曰:“君能任职,吾不病矣!”探枕中片纸示之,乃疏继先罪状,甚悉继先者,以医得幸,罪恶盈溢,公意盖有待也。居无何,杜以论宦者张去,为不效求去。公就与别,喟然太息曰:“君厚自爱,吾亦从此逝矣。”即日上疏请去,以此视公之志,岂但欲为其所,已为者而止哉!是宜伐石刻辞,以告后世之君子,乃为之序其事,而铭之。
  铭曰:
  我观黄公,古人之风,其刚方而洁廉者,义之操;其慈爱而惠利者,仁之功。其仁虽仅得施于十室之聚,其义则未及折乎百,王之锋遽抱其余,以息乎此,尚有以启,厥后于无穷。
  对于黄瑀的离世,家人悲痛欲绝。唯一庆幸的是,他的四个儿子黄杲、黄东、黄查、黄榦,从小受到严格家庭教育,都大有作为,与他们父亲一样,个个名重儒林,为官时恪守本分,为民时淡泊守志。
  据《长乐县志》载,黄杲(1140—1179),字教卿,黄瑀长子。生有奇质,警悟过人,既长从学于朱考亭之门,益自植立,优于文学,端详典雅,有非一时文士所及者。登绍兴三十年(1160年)庚辰科梁克家榜进士,拜宣教郎,擢江西提刑司检法,风节惠爱,著闻于时。著有《辛亥问答》诸书行于世,事迹列入史志儒林传。
  县志又载,黄东(1143—1200),字仁卿,黄瑀次子。质敏而简默,学优而早著,师事朱紫阳先生,经业进士,官从政郎,南剑州沙县丞,转文林郎,监衢州税务,转承直郎改秩通直郎,知吉州万安县事,无大小寮属咨焉,廉取诸人,恩待弟妹,不以其道之,贫安之,若将终身。授乐安县令,著《春秋大旨》诸书行世,列史志儒林传,勉斋公(黄榦)为其撰墓表,这是后话。
  话说中国古代,父母死了是三年之丧,就是说要守孝三年。所谓圣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文官武官,也不管官做得多大,凡遇到父母之丧,如果不马上请假还乡,那是不对的,监察御史马上就会提出弹劾,可以处分到永不录用的程度。
  此时,黄榦的三个哥哥从任上回乡丁忧守制,特别是年仅17岁的他要求单独为父亲庐墓守孝。所谓庐墓,是指古时候父母或师长过世,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草屋居位,守护坟墓。
  尽管如此,黄榦仍然不忘专心攻读。他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累了还不去休息。
  峰峦叠嶂、千峰滴翠,秀竹繁茂、鸟语花香。每天夜幕降临,一座坟墓旁的茅屋前,溪水流淌的声音和山谷里的风声渗入骨髓。天黑了,皎洁的月光照射进来,大山雀轮番鸣叫。
  在茅屋里都能听见外面水声,蒙在灵魂上的灰尘仿佛也被冲洗得干干净净。大山的夏夜屋里有时也闷热难忍,黄榦最爱做的一件事便是拿着书走到飞瀑似的月光下读书,他一页一页地翻着,一点也不动声色。
  清澈的月光如流水一般,从夏日的夜空潺潺地流淌下来,在茅屋周围慢慢地蓄积盈满,荡漾起一个月光的池塘。黄榦在躺椅上乘凉,手中的蒲扇轻轻一摇,欸乃的舟楫一般,晃动起旁边的一丛芬芳的花草,飘浮起花草下唧唧的虫鸣,似乎吸引驻足的仙女流连忘返。
  黄榦很喜欢这样的氛围,当月亮慢慢地走动着,他拿着书也随着月光一边走一边看,一直到月光消失为止。
  每当抬头追慕乘风而去的先贤隐士,手中的卷册似乎化作缕缕青丝盘旋逸飞。黄榦生怕惊扰了流萤,却发现它们互相追逐起来,难道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吗?讶异片刻,恍然而起地拊掌絮语:“书中的美,书中的韵,书中的灵魂,这才是读书的万妙所在啊!”诚然,书里有纤毫毕现,有煽情落泪,有气势恢弘,有博大精深,世间万物又有多少可以不羁在外呢?至于黄榦嘛,可他还为之动容,付之涕泗横流,感慨至深。顾视两无言,书中可自现。
  科考失意
  黄榦在大山中一待就是三年,寸步不离。乾道七年(1171年),守孝结束后,大哥黄杲和母亲都劝黄榦要继续致力于举业,不可半途而废。大哥黄杲曾对他说:“如果你想完成父亲的遗愿,就应该致力于举业。”黄榦给大哥的答复是,他决定参加第二年的乡试,但他只准备努力一年,考试一次。如果不被录取,则从此放弃不问。
  由此看来,依黄榦的本性,他不甚热衷于科举考试,只是不好违背父愿,再加上众亲友的善意相劝,才勉强答应去参加一次乡试。
  黄榦只埋头准备了一年,便取得了许多人一生都望尘莫及的好成绩,足以证明他的确是才华横溢。在即将参加会试的时候,大家都认为黄榦定能一举夺魁,他自己也颇为自负、信心十足。虽然他参加乡试时有些勉强,不过如今对会试,黄榦抱有极大的希望。
  可是造化弄人,命运与黄榦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虽有奇才,但颇不得志,好端端的一条金光大道,却因在一场科场案中受牵连,从科举的金字塔上重重地摔了下来。
  原来,黄榦赴京参加会试时,某考官因为家人受贿,在考官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考题泄露了出去。其实这位考官很清廉,可他本人万万没有想到被家人给害了,贪财的老婆与外人勾结,在开科考试那些天,就利用给考官送茶水的机会,吩咐仆人把考题答案贴藏在茶杯底下送去,结果阴差阳错地送给了黄榦。黄榦以为考场送来了茶水,正高兴时,当场举杯畅饮,监考人员发觉杯底有异样,立刻训斥黄榦停笔并叫人将他带走。审问中,刑部问不出黄榦关于案情的来龙去脉,而他整个人也被搞糊涂了,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最终查明,这位考官被以“纵容家人,内外勾结,科考舞弊,收取贿赂等若干罪名”发配到了边疆。然而,最倒霉的是黄榦,他最终被定为考试作弊,当场逐出,永不录用!
  这个打击实在太大了,无论是谁一下子都难以接受,黄榦也不例外。当事情发生以后,他的心情是非常沉重的,也是非常复杂的。
  古代科举,曾有不少“失意者”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并成就了一世英名。
  黄榦也不例外,他并不想放弃自己的尊严,而是要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他认为墨翟、孙膑、司马迁都曾遭受过不幸,但他们把不朽的著作如《薄丧》《孙膑兵法》《史记》留给了后代。还有,唐代诗人张继考场失败后,仍能留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样的千古绝唱。他相信自己也一定能有所作为。
  黄榦总是以这些古人为榜样,“亦将括旧闻,总疏百氏,叙述十经,翱翔蕴奥,以成一家之言”。他希望自己活得慷慨潇洒些,“大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
  回到家中不久,黄榦到甘液坊的拙斋书院学习儒学和古文词赋。甘液坊在今天的福州南后街一带。这里有一家林姓望族,其家藏书之丰,达数万卷。在书院坐班的是一位林家进士郎,名叫林之奇。这位先生学识渊博,弟子众多,有不少著述。大哥黄杲也是进士出身,与林进士是忘年交。通过这层关系,黄榦得以师从林之奇,能够自由出入林家。
  林之奇(1112—1176),字少颖,号拙斋,世称三山先生,侯官(今福州)人。林之奇是南宋福建名儒,著名理学家,以研究书经学知名于当世。他曾师从浙东名儒“大东莱”吕本中。吕教之以广大为心、以践履为实。林之奇在吕氏门下被称为高徒。当时,与林氏同时从学的还有福州李楠、李樗兄弟,均为当时的著名学者。黄榦曾评价说:“吾乡之士,以文辞行义为学者宗师,若李若林,其杰然者也。”后吕本中之侄“小东莱”吕祖谦入闽师从林之奇,就在他创建的拙斋书院从学。
  据《宋元学案·紫微学案》记载,当时林之奇门下弟子达数百人。林之奇在福建早期理学传播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进入林家,看着众多的藏书,黄榦便如鱼得水,认真品读,深入揣摩。他如饥似渴地借阅着林家丰富的藏书,大大扩展了知识面,弥补了之前的不足。
  远器之才
  淳熙二年(1175年)春,黄榦选好了动身之日,告别了母亲后,便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只身投奔远在江西吉安县为官的二哥黄东。一路上,赶路投宿之暇,他仍捧书攻读,手不释卷。
  半个月后,黄榦才到达目的地。由于劳累过度,黄榦不幸染疾落榻,迫不得已,只好聘请当地郎中调治。转眼之间,黄榦一病就是一个月,所带盘费殆尽。
  为了不给二哥黄东增加负担,黄榦凭着自己的能力与努力,在当地谋得一份差事。然而,刚开始不是很适应,水土不服等各种因素时常困扰着他。由于第一次离开家乡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一切都是从头开始。可黄榦凡事都亲力亲为,很快便适应了下来。
  生活的环境和经历,锻炼和培养了黄榦的承受力和忍耐力,也让他变得很有主见。这些无形的收获都为他后面到武夷山拜师求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每次遇到困难,黄榦从不轻易向人诉苦,而是将它装在心里,自己一点点地努力,慢慢地将之一口口地吞掉。
  黄榦平时寄居于二哥任所,日夜苦读,学问日精。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黄东雅兴大发,带着黄榦拜访清江县名士——刘清之。
  刘清之(1134—1190),字子澄,人称静春先生,南宋临江军(今江西清江)人,后迁庐陵(今江西吉安)。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士及第,调宜春县主簿,改建德县主簿。历任万安县丞、宜黄知县、太常寺主簿、袁州知州。以廉洁奉公、救荒利民而闻名于时。
  根据《宋史》记载,刘清之是南宋初期著名的理学家。他入仕之后就跟随朱熹学习,著述甚丰,活跃在当时理学的第一线,是朱熹的得意门生。由于朱熹与刘清之两人年纪相仿,理学观念趋同,他们在师徒关系之外,友谊和私交的情分也非常浓厚。
  黄东兄弟俩到刘清之府上时,正遇见一位书生在刘清之书斋中作“怨慕声”之题。“怨慕”就是“思慕”的意思,出自《孟子·万章上》,其中孟子说“舜思慕父母”。书生想了半天也没做出来,样子很狼狈。此时,黄榦二话不说,接过刘清之手中的笔和纸,援笔立就,手捧所做呈上,他在文章中加入“为舜也父者,为舜也母者”一句。书生百思不得其解,黄榦说:“此句出自《礼记·檀弓》。”
  刘清之见状,微笑地点点头,称赞黄榦才思敏捷。事后,刘清之发现黄榦才貌很不一般,对道学的悟性也很高,觉得他今后必成大器,便对黄榦说:“子乃远器,时学非所以处子也。”并决定推荐他到朱熹门下受业,此时,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已经基本构架,通过讲学以及和其他学派的辩论已闻名遐迩。
  由于刘清之平时非常崇尚朱子之学,史书称他“及见朱熹,尽取所习焚之,慨然志于义理之学”。对眼前的这位青年俊才,刘清之颇为欣赏,认为朱子学更有利于他顺利成才。后来,刘清之病逝后,黄榦在祭祀他的文中写道:“榦也颛愚,少无师承,年已逾冠,始来庐陵(吉安)。抠衣趋隅,历问所学,直指前修,以警后觉。”
  黄榦凡事必须经过家里许可。《宋史》载:“黄榦家法严重。”此次外出求学也不例外,后来,母亲叶氏终于同意他的请求。刘清之欣喜过望,随即书信一封于朱熹,将黄榦推荐到朱熹那里深造,开启了黄榦一生与朱熹的忘年之谊。

知识出处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清廉一脉,儒林门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志坚思苦,勤奋为本;尊师崇儒,理学为宗;学以致用,力行为上;自励教人,持恒以贵。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榦
相关人物
黄瑀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王继先
相关人物
黄东
相关人物
梁克家
相关人物
朱紫阳
相关人物
墨翟
相关人物
孙膑
相关人物
司马迁
相关人物
张继
相关人物
李楠
相关人物
李樗
相关人物
李若林
相关人物
吕祖谦
相关人物
刘清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
同安区
相关地名
临安区
相关地名
沙县区
相关地名
衢州市
相关地名
吉州区
相关地名
万安县
相关地名
姑苏区
相关地名
三山乡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吉安县
相关地名
武夷山市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
宜黄县
相关地名
袁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