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云谷诗卷》伪跋揭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画像考略与伪帖揭秘》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951
颗粒名称: 三、《游云谷诗卷》伪跋揭秘
分类号: K879.4
页数: 10
页码: 183-192
摘要: 本文是关于《游云谷诗卷》中袁桷跋文的辨析。根据这段文字,袁桷的跋文被认为是伪造的,因为他的跋文内容与陶宗仪为朱熹《与侄手帖》所写的跋文几乎完全相同,只是删去了关键语句“此帖乃与侄家书”。这种抄袭行为使得袁桷的跋文失去了真实性,从而进一步证明了《游云谷诗卷》是伪作。
关键词: 朱熹 游云谷诗卷 伪跋

内容

《游云谷诗卷》卷后有宋代以来的名家真德秀、刘克庄、张伯英、李戡、黄溍、袁桷、存仁、干文传、吴廷、宋荦、鲍桂生、李鸿章、鲍源深等,共13道题跋。之所以要让如此众多的历史名人来“捧场”,当然是为了说明此书帖“是件流传有序的藏品”,以增强其可信度。然而,事与愿违,正是这些伪跋,让这件伪帖更加破绽百出。
  当然,如此之多的跋文,如果一篇篇地加以辩驳,实在是冗长而费力,以下仅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跋文,作一番辨析。
  《游云谷诗卷》的第一道跋文,被伪造者首位推出隆重登场的,是朱熹的私淑弟子著名理学家真德秀。其跋曰:
  考亭夫子书宗魏晋,雄秀独出,自非国朝四家所可企及,此自书诗正其中年精进之作,超乎变灭,神妙莫测,其颠旭狂素之流亚欤?真德秀。钤印:西山氏
  按,真德秀(1178—1235年),字景元,改字希元。南宋建宁府浦城县人。他是朱熹逝世后,朱子理学的重要传人。在推翻“庆元党禁”诬陷朱子学派的不实之词,推动和弘扬朱子学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因他与朱熹的这种特殊关系,使他成为“游云谷诗卷”伪跋制造者的首选。真德秀的著作有《西山真文忠公读书记》、《心经》、《政经》、《大学衍义》等,均不载此跋。而在《四部丛刊》本《西山真文公文集》中,则有题跋三卷,其中有《跋朱文公帖》、《跋徐德夫所藏朱文公五帖》、《跋辅汉卿家藏朱文公帖》等多篇,其内容,很遗憾,全部与“游云谷诗卷”无关。
  第二道跋文,被强制挥毫泼墨的是刘克庄。其文曰:
  云谷老人仙去已久,得其遗迹者尚或有之,而未若西山所收如是之多也。老人一生出处大节,一合乎道,非世俗所能羁绁者,故其语带烟霞松风,似不食烟火人,吁,可贵也!伏读钦至于书法,西山先生已有定评,无侯余邪许也。咸淳改元夏五月晦前一日题于后村精舍。兴化刘克庄。钤印:克庄
  刘克庄(1187—269年),字潜夫,号后村,兴化军莆田县人。他是南宋后期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信奉理学,曾师从真德秀。在《四部丛刊》
  本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中,与翰墨书帖有关的题跋有十几卷,后人将他的题跋编为《后村题跋》四卷,今存《丛书集成初编》本。在他的文集中,与朱熹直接有关的跋文有《朱文公帖》、《朱文公与方耕道帖》等多篇,而绝无“游云谷诗”跋。且刘克庄称朱熹,一概尊称为“朱文公”而不称“云谷老人”。这是因为朱熹被赐谥曰“文”,与刘克庄有重要关系。
  《宋史·宁宗纪》载:嘉定二年(1209年)十二月赐谥朱熹曰“文”,称朱文公。当时,为朱熹谥议起草的是太学博士章俫,本拟谥“文忠”;复议人为刘克庄之父刘弥正,却请谥为“文”。初议与复议二文都见载于李默《紫阳文公先生年谱》附录《历代褒典》①中。据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八,刘弥正的复议,乃其子刘克庄代作。文称:“初,元晦议谥‘文忠’,刘后村时年十七,代其父尚左作驳议,因止谥‘文’。其略曰:‘正主庇民之学,郁而未伸;著书立言之功,大畅于后。合文与忠谥公,似矣而非也。有功于斯文而谓之文,简矣,而实也。请以韩子谥谥公。’”②正因为有这一层关系,故在刘克庄的文集中,凡称朱熹,均尊称“朱文公”,而绝无“云谷老人”之称。造假者在此之所以用“云谷老人”,其用意在于以此与“游云谷诗”相呼应。但他不知道,刘克庄从来不用“云谷老人”来称呼朱熹,在四库全书本《后村集》五十卷本中,找不到一处此称;而称“朱文公”,有20多处,称“文公”,更多达75处。他更不知道,此诗中的“下有云一谷”与“云谷老人”中的“云谷”,根本就是两回事。“下有云一谷”不是地名,“仙洲”才是地名,是位于崇安五夫的一座山。“云谷老人”中的“云谷”,指的是建阳的云谷山,朱熹曾在此建有云谷晦庵草堂。这两座山相距数十公里。把“下有云一谷”误认为是“云谷山”,又将一道冠以“云谷老人”的伪跋强加给刘克庄,暴露出造假者的无知。
  通过以上对真德秀和刘克庄著作的考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游云谷诗卷”中的真德秀和刘克庄的跋文,是两道“伪跋”,其伪造的手法,可名之曰“无中生有”。
  第六道跋是元代袁桷(1266—1327年),字伯长,号清容居士,庆元路鄞县(今属浙江)人。文曰:
  子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八法亦加恳习,尤善大书,贵重当时。流传至今者,片简尺素,人争保惜,珍如璠玙。此书全卷累迹毫无残损,诚钜观也。又得真、刘、李、黄辈法大老品评鉴赏,亦以道德文章标识,儒林者合珠连璧,前后相望,尤足贵也,观止继羡,附名于末。钤印:桷此文造假痕迹最为明显,基本抄自陶宗仪(九成)为朱熹《与侄手帖》所写的跋:
  子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加之功。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不啻璠玙圭璧。此帖乃与侄家书,略不用意,出于自然,尤可宝也。展读一过,敬识诸卷尾。天台陶九成。①把跋文中“此帖乃与侄家书”这一关键语句删去,而后改头换面,套在《游云谷诗卷》上,为蒙骗世人,用上了狸猫换太子的手法。
  第八道跋为干文传所书。干文传,字寿道,平江(今属湖南)人。元延祐二年(1315年)进士,历官婺源、吴江知州。史载:“宋大儒朱熹故业为豪民所占,文传谕其民以理,为悉归之,即其故宅基建祠,俾朱氏世守焉。”①其跋云:
  朱子书法超妙入神,存太古之风。大贤无所不能,固非可一艺名也。文传薄游婺源,重价购得携归吾吴间,与仁夫一观,而未视他人也。
  如果只看此跋,再结合他有历官朱子祖籍婺源的经历,几乎无懈可击。但此跋实际上是干文传为朱熹手书《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韵》所作,原文是:
  右(指《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韵》)晦庵先生真迹,笔精墨妙,有晋人之风。大贤无所不能,固非可一艺名也。当时,先生由建中回新安,时所书流落人间,文传薄游婺源得之,携以归吴中,尝同仁夫一观,余不以示他人也。近伯广自琴川来访,病中不及欵曲,别后思所以见,意念他物皆不足以凂伯广,因书于卷尾,令渊持赠之,转似仁夫,仍题数语云。吴郡干文传。②前后两跋相互对照,造假者采用移花接木之术昭然若揭!
  第九道跋是明末吴廷的跋。吴廷,又名国廷,字用卿,自号余清斋主人,安徽歙县丰南人氏。清道光《歙县志》卷十《士林·吴廷传》载其生平说:“董其昌、陈继儒来游,俱主其家,尝以米南宫真迹与其昌,其昌作跋,所谓‘吴太学书,画船为之减色’,然尚藏有右军《官奴帖》真本者也。刻《余清斋帖》,杨明时为双钩入石,至今人珍袭之,谓不减于‘快雪’、‘郁冈’诸类帖。所刻有馆本王右军《十七帖》,唐人双钩本,宋濂跋;《鸭头帖》,宋绍兴御题《胡母帖》、《行穰帖》、《思想帖》,赵孟頫、文征明等跋;……清大内所藏书画,其尤佳者,半为廷旧藏,有其印识。”从引文可知,吴廷是明后期的一位大收藏家,以收藏晋唐名家书帖而著称。
  文中所说的“快雪”,即《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吴廷也是此帖的收藏者之一。对于这样一个在明清时期古书画收藏界都具有重大影响的“业内人士”,作伪者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而是委其担负起撰写13道跋文中最具分量,也最为紧要的一条跋文的重任。正因如此,吴廷跋文的篇幅在所有跋文中也是最长的:
  司隶刘延伯与予同寓都门,知交有年,博古往来甚多,每与予言有奇,不肯示人,而亦未使予一见也。及罢官将归,予往视之,四友欢聚畴昔,治装之时,仍复会酒痛饮于金明堂之南轩竹窗,酒半夜阑,因本一箧,扃钥甚固,启视之,则先贤朱文公大书《游云谷诗》百三十字。首有御书“照古腾今”四字,有“洪武御书”印。卷尾有宋、元鸿儒钜卿观阅品评鉴赏,收口口口有续,真神物也。延伯语予曰:前元在干文传家藏,国朝何年进呈,直至隆庆六年以文房古物用代公侯月俸,而此物始出天府,其于癸未岁暮购得,足赏嗜古之忱矣,观毕五鼓,扃钥如固。故后复偕至云间,贷予古玩近千金,予以它事稽迟海上,既归而伯延舟行矣。予复善病,又不能往楚越。越年,闻延伯已作古人。噫!延伯交游虽广,相善者希,独能注念,予亦伤悼不已,因轻装往吊焉。至其家惟空屋壁立,寻访延伯家事并所收藏之物,皆云为人攫去,问及文公书尚在否,或云存没俱不可信。次日往奠其家,出一帐封,记某物及此卷俱在其中,约值二千金用以赏予,有遗书一纸云:“吾儿不学,不足嗣吾志,敬以诸珍答谢知音。”复恐为人侵匿,闻于麻城令君押印封志托汝南王思延将军付予。临终清白历历不负,可谓千古信人,拟亦一世奇事也。何期都门叹赏之珍,竞为吾家合浦之珠,抚卷三叹,用记颠末。嗟嗟,此卷自西山先生传袭至今而归于予,将来又不知归于谁氏,然而天下奇物必有神护,倘能多宝几百年于余清斋中足矣。但有余闲摹勒公世,此一段情景与延伯高谊同炳千秋可也。
  此跋通过吴廷之口,以《游云谷诗卷》为主角,向后人编造了一段发生在明末的传奇故事:
  司隶刘延伯和我(富商吴廷)同在京都,因对古书画的共同爱好而结交多年。他常对人说家中藏有一“奇货”,但却从不肯轻易示人,即便是我也没有见到。直到刘延伯罢官回乡之日,我和几位朋友为他饯行,在金明堂之南轩竹窗之下饮酒。酒半夜阑之时,刘延伯才拿出一个锁得很严实的竹箱,打开钥匙观看,是先贤朱文公大书《游云谷诗》,共一百三十字。只见卷首有御书“照古腾今”四字,有“洪武御书”印。卷尾有宋、元鸿儒巨卿观阅品评鉴赏等等,真是神奇的宝物啊!延伯对我说:此法书元朝时是干文传家藏,国朝(明朝)某年进呈到宫中。直到隆庆六年(1572年),宫中以文房古物来代发大臣的月俸,此物才流出宫中。他于癸未岁(万历十一年,1583年)暮买到,足以宽慰嗜古之情怀啊!我们几个一直观赏到五鼓时分,方才恋恋不舍地重新放入竹箱中锁好。
  后来我和延伯一起到云间,他把一批古玩转售给我,大约价值近千金。我们分别之后的第二年,得到消息,延伯不幸已去世。我于是到他家去悼念。到了他家,只见空屋壁立,问起他的旧藏,家人回答说都被人拿走了,问到朱文公的书帖是否还在?有说还在的,也有说已经不在了。第二天再到他家,家人出一帐册,记某物和《游云谷诗卷》都在其中,价值二千金转让给我。有遗书一纸说:“吾儿不学,不足嗣吾志,敬以诸珍答谢知音。”他还担心被人所侵匿,托付麻城县令封装盖上官印,由汝南王思延将军代为转交给我。延伯临终之时,仍一丝不苟,清清白白,不负朋友之交,真可以说是千古信人。
  最后,吴廷发表了一通“何期都门叹赏之珍,竞为吾家合浦之珠,抚卷三叹”的感慨。
  与以上袁桷、干文传的跋一样,此跋也是有所本的,其来源,是吴廷所作的《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跋》:
  余与刘司隶延伯寓都门,知交有年,博古往来甚多。司隶罢官而归,余往视两番,欢倍畴昔。余后复偕司隶至云间携余古玩近千金余,以他事稽迟海上,而司隶舟行矣,遂不得别。余又善病,又不能往楚越。二年闻司隶仙逝矣。司隶交游虽广,相善者最少,独注念于余。余亦伤悼不已,因轻装往吊之,至其家,惟空屋壁立,寻访延伯家事,并所藏之物,皆云为人攫去。又问《快雪帖》安在,则云存,还与公,尚未可信。次日往奠其家,果出一赈以物偿余,前千金值快雪帖,亦在其中。复恐为人侵匿,闻于麻城令君,用印托汝南王思延将军付余,临终清白历历不负,可谓千古奇士,不期吴门携去之物,复为合浦之珠。展卷三叹,因记颠末。嗟嗟,此帖在朱成国处,每谈为墨宝之冠,后流传吴下,复归余手,将来又不知归谁。天下奇物自有神护,倘多宝数百年于余清斋中足矣。将来摹勒上石,此一段情景,与司隶高谊同炳千秋可也。天启二年三月望日书于楚舟余清斋主人记。
  下有吴廷私印一印,又江村一印。①
  两跋互相对照,下划线者均为文字相同或相近之处。其手法,除了移花接木,将原跋题目《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跋》(图16-3:吴廷《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跋》书影,《石渠宝笈》卷十)改为《游云谷诗卷跋》之外,还用了生吞活剥之法,将原文中所有描述《快雪时晴帖》的文字,一律改为《游云谷诗卷》,手法极为拙劣。作伪者通过文字的篡改,将《游云谷诗卷》的“洪武御书”的“照古腾今”字和印,以及编造的《游云谷诗卷》在元、明时期的流传过程,在此跋中作了重点的描述,所以,在十几条跋文中,这是作伪者制作的最为重要的一条跋文。
  《快雪时晴帖》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传世墨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书稀世精品之一。元朝时就是宫廷旧藏,有赵孟頫延祐五年四月“奉敕恭跋”。元亡后从宫中流出,先后辗转为朱成国、王穉登、刘承禧和吴廷所收藏(《快雪时晴帖》原件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2010年10月,我应邀赴台参加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的相关活动,有幸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见到了《快雪时晴帖》的真迹)。
  刘承禧是湖北麻城人,字延伯,出身于官宦世家,袭父职任锦衣卫千户、指挥和司隶武官。吴廷在跋文中提到的刘司隶、延伯,指的都是刘承禧。在《石渠宝笈》卷十《快雪时晴帖》条目中,就有他在帖中所书“天下书法第一,吾家法书第一,麻城刘承禧永存珍秘”的题跋。刘承禧不仅在明代为收藏界所重视,也为当代文学史家所关注,因为他还收藏有最早的《金瓶梅》全本。①
  吴廷所作的《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跋》,原文载于四库全书本《石渠宝笈》卷十。《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宫廷编纂的大型书画典籍著录文献,最早由乾隆皇帝下令由大臣编纂,书中收录的都是清朝宫廷所藏之书画作品。按说,此书是书画界和收藏家必备的工具书,“游云谷诗卷”的伪跋竟然就敢在此书中窃取资料。假如《游云谷诗卷》真的是流传久远,传承有序的书帖的话,长期以来居然能不被发觉,实在是匪夷所思!

知识出处

朱熹画像考略与伪帖揭秘

《朱熹画像考略与伪帖揭秘》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上下两卷。卷上为朱熹画像考略,分别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朱熹画像的产生与流传进行了考证和介绍。卷下为朱熹伪帖揭秘,主要内容为对近年出现在国内拍卖市场的号称“朱熹手迹”甚至被吹嘘为“国宝”,经过古今所谓名家鉴定的几幅伪帖。

阅读

相关人物

真德秀
相关人物
刘克庄
相关人物
张伯英
相关人物
李戡
相关人物
黄溍
相关人物
袁桷
相关人物
吴廷
相关人物
李鸿章
相关人物
鲍源深
相关人物
刘弥正
相关人物
李默
相关人物
王士禛
相关人物
董其昌
相关人物
陈继儒
相关人物
刘延伯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