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相家藏,竟是伪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画像考略与伪帖揭秘》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946
颗粒名称: 二、名相家藏,竟是伪帖
分类号: K879.4
页数: 6
页码: 168-173
摘要: 本文讨论了朱熹的书法作品《赠门人诗册》的真实性,并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尽管该诗册在预展时离奇被盗,后又失而复得,具有传奇色彩,但它的真实性仍然受到严重质疑。
关键词: 朱熹 考证 书法作品

内容

应该说,此诗册并非如此前拍卖界人士所说的,是“从未被史料记载过”的书法册页,在此,先为此帖找一个“前身”,或者说是一条“史料记载”。在清初李清馥的《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十七“陈彦忠先生士直”条下有这么一段文字:
  陈士直字彦忠,闽清人。按彦忠先生为朱子门徒,仅见姓氏。
  馥家藏先公所遗朱子墨迹一轴,书赠人诗一首。后云“考亭朱某题赠门人彦忠彦孝昆玉同榜登第”。其诗云:
  秋闱春榜两同年,昆玉连登岂偶然。
  青领乍辞芹泮路,绿袍新醉凤池筵。
  东南文运今方盛,虞典人才古独先。
  忝我师儒真不负,长歌喜极为重编。
  此书为赠彦忠、彦孝昆玉二人登第,而不系姓。考闽中只《三山志》有陈正(士)直字彦忠。又不列选举。且彦孝亦不著姓名。至他省诸门徒无从寻访,今姑附陈氏士直姓氏籍贯下,至其诗之真否,待共订之。其字迹笔画用草笔写就,与文公平昔刻本翰墨似若一辙。谨识疑于后云。〇再考《朱子大全续集》有与叶彦忠一札三段,论易传并属校学,疑亦门人之列,未知孰是,待再考。①在这段引文中,李清馥对其家藏“朱子墨迹”作了详细的叙述。首先,说明此藏品的来源,为其“先公所遗”。其次,是对藏品的描述。所录诗句,完整无缺,可以将上述的拍品中的缺字全部补充完整。落款为“考亭朱某题赠门人彦忠彦孝昆玉同榜登第”。与拍品《赠门人诗册》相比,明显多出了“昆玉”二字。其三,对彦忠的籍贯,指出是“闽清人”,而不是长乐人。应该说,闽清是对的。拙著《朱熹书院与门人》②也认为陈氏是闽清人。其四,在朱门弟子中,还有一位叶彦忠,诗题中的“彦忠”,究竟是陈彦忠,还是叶彦忠,存疑待考。其五,此诗是真是假?还有待日后再考“订之”。其六,“其字迹笔画用草笔写就,与文公平昔刻本翰墨似若一辙”,但仍不能确定,“谨识疑于后”。
  考李清馥,字根侯,安溪人,康熙朝名儒名相李光地之孙,以荫授兵部员外郎,官至治中、大名、广平知府等,所著《闽中理学渊源考》即撰写于广平知府任上。文中“先公所遗”的“先公”,指的应是其祖父李光地。由此可知,李清馥得之于其“先公”的朱子墨迹,源自清康熙年间。
  将李清馥的描述,与上文所引众人之说做一对比,可以发现以下几处疑点:
  1.李清馥得之于其“先公”的朱子墨迹,虽然与近年在拍卖市场出现的《赠门人彦忠、彦孝同榜登第诗册》所书是同一首诗,但二者并非是同一物件。理由是李清馥本的落款比“诗册”多出了“昆玉”二字。
  2.李清馥认为“其字迹笔画用草笔写就,与文公平昔刻本翰墨似若一辙”,而“诗册”的笔法,则与公认的朱熹法书作品判然有别,实在谈不上是“似若一辙”。
  3.李光地是康熙朝的名儒、名相,朱子理学的积极传播者,生平最为尊崇朱熹。曾奉敕编纂《朱子大全》一书,对朱熹的著作尤其是《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可谓稔熟于心,但对这件最初由他收藏的朱子墨迹,竟然可以只字不提,在其所著《榕村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提到“考亭”的文字有5处,提到“朱子”有340多处,但全部与此“朱子墨迹”无关。由此可知,在这位名相的心目中,此“朱子墨迹”绝非真迹!否则,很难解释这位朱子学的后继者,竟然会对其尊崇的先贤“法书”如此冷漠。
  4.之所以断定李清馥的“朱子墨迹”,和《赠门人诗册》都不是朱熹的真迹最重要的理由,是这两件落款都是“考亭朱某”、“考亭朱熹”。拙文《〈游云谷诗卷〉是朱熹真迹吗》①通过列举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明“考亭”作为朱熹的号,全部来自他的门人弟子或后学,而无一条是他本人自称。而这两件作品的落款都是“考亭朱某”或“考亭朱熹”,由此可知都不是朱熹的自书。在此,还必须特别指出,把这里的“考亭”解读为“住所考亭”,是不对的。在《朱熹榜书千字文》②末,朱熹落款所书“庆元口口春三月云谷七十老人朱熹识于考亭之南窗”,这里的“考亭”才是住所,而“考亭朱熹”,则是自号。
  5.这首诗的主旨是庆贺门人登第,表达的是一种欢欣鼓舞的心情,这与朱熹的思想完全不符。朱熹虽不反对门人参加科举考试,但也从不鼓励。他认为“科举累人不浅,人多为此所夺”,“今上自朝廷,下至百司庶府,外而州县,其法无一不弊,学校科举尤甚。”①他说:“某于科举,自小便见得轻。”②在朱熹看来,追逐功名利禄的科举之业,与儒者所提倡的“正心诚意”、由内圣而外王的圣贤之学根本就是两途,但当时的教育制度又迫使读书人不得不从事举业,因为只有这样,儒者才有可能从政,才能有“治国平天下”的机会,这实在是一种无奈的两难选择。所以,他对门人弟子的要求是“自不相妨虽应科举,亦自不为科举所累”。③其实,在朱门弟子中,因科举而登第,甚而成为州、县,乃至更高层的官员的,不在少数。即便是在被认为陈氏兄弟“昆玉连登”“可能性最大”的绍熙四年(1193年),就有朱子的门人建阳考亭人氏陈总龟、光泽县李文子、浦城县杨与立、江西都昌冯椅、庐陵李如圭等登第中了进士,而在《朱文公文集》中,朱熹因此而写贺诗的,一首也没有。相反,我们却可以在《文集》中找到他对“落第者”的祝贺。如同样是门人的庐陵(今江西吉安)刘黼(季章)赴试,因故而落第,朱熹在给他的书信中说:“省闱不合,浩然西归,无愧于心,所得多矣,甚贺甚贺。”④
  有人以“陈亮考取状元后,朱熹曾写信致贺”为据,认为“朱熹既然向考取状元的陈亮致贺,那么对同榜考取进士的陈士直兄弟俩予以赠诗也就不足为怪了”。⑤其实,朱熹写信向陈亮表示祝贺,不过淡淡的一句话:“自闻荣归,日欲遣人致问未能,然亦尝附邻舍陈君一书于城中转达,不知已到未也?”①而且这通所谓的“贺信”,是在他与陈亮在长期的激烈的“王霸义利之辩”之后,为缓和二者之间的紧张,而作的一种礼节性的问候,这与“诗册”中的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判然有别,以此作为“对同榜考取进士的陈士直兄弟俩予以赠诗”的依据,显然并不合适。
  6.关于朱熹这首被称为“佚诗”的写作时间,周铮以署款“考亭”二字为据,认为“必作于绍熙三年朱熹卜居考亭之后”。绍熙三年(1192年)朱熹63岁,至庆元六年(1200年)71岁逝世之间,录取进士的考试共举行三次,即绍熙四年(1193年)、庆元二年(1196年)和庆元五年(1199年),在这三次考试中尤以第一次的可能性最大。又引《宋史·光宗纪》说:“(绍熙四年五月)己巳(四日),赐礼部进士陈亮以下三百九十有六人及第、出身。”也就是说,陈士直兄弟双双登第可能是在绍熙四年。
  愚笨如我辈,竟然就信以为真,搬出了历史档案——找来了龚延明和祖慧先生编纂的《宋登科记考》②,把该书所考证出的绍熙四年396名进士,从头到尾查了一个遍。而且还做了一个统计,396名进士中,福建籍的进士共84名,其中长乐、闽清的各有两名,闽县11人,侯官6人——奇怪的是,其中根本就没有陈士直彦忠、彦孝兄弟的大名。如此,还是不死心,接着再往下查庆元二年、庆元五年的进士名录——遗憾,还是没有!

知识出处

朱熹画像考略与伪帖揭秘

《朱熹画像考略与伪帖揭秘》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上下两卷。卷上为朱熹画像考略,分别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朱熹画像的产生与流传进行了考证和介绍。卷下为朱熹伪帖揭秘,主要内容为对近年出现在国内拍卖市场的号称“朱熹手迹”甚至被吹嘘为“国宝”,经过古今所谓名家鉴定的几幅伪帖。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士直
相关人物
陈彦忠
相关人物
叶彦忠
相关人物
李清馥
相关人物
李光地
相关人物
李清馥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