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予生不及晦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画像考略与伪帖揭秘》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928
颗粒名称: 恨予生不及晦翁
其他题名: 朱熹画像考之四
分类号: K879.49
页数: 12
页码: 32-43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宋明时期朱熹的同道和门人弟子与朱熹画像之间的关系。朱熹的画像在当时被广泛传颂,不仅代表了他的形象,更体现了他的精神面貌和影响力。许多地方都绘制了朱熹的画像,并张挂在祠堂的正殿上,以供祭祀和膜拜。这些画像的流传,使得朱熹的形象得以永存,也使他的教诲和精神得以传承和延续。
关键词: 朱熹 画像 版画

内容

恨予生不及晦翁,
  撰杖鹅湖观异同。①
  以上两句诗,是宋末元初徽州诗人方回所作。通过对不能与朱晦翁生活在同一时代,不能亲历鹅湖之会以观朱陆异同的遗憾,来表达对一代大儒朱熹的尊崇。方回(1227—1305年),字万里,别号虚谷,徽州歙县人。他在宋理宗时举进士,曾历官严州(今属浙江)知府。入元后,也曾在元朝为官,但时间不长。后人对他的评价,其“学问议论,一尊朱子,崇正辟邪,不遗余力,居然醇儒之言”。②
  这种“恨予生不及晦翁”的感受,在正史中还有记载的,就是历史上第一位对理学最为尊崇的封建帝王——宋理宗。《宋史》卷四十一《理宗纪》记载说,宋宝庆三年(1227年)“三月庚戌朔,……工部侍郎朱在进对,奏人主学问之要。上曰:‘先卿《中庸序》言之甚详,联读之不释手,恨不与同时。’”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为了弥补这种不能与之同时的遗憾,欣赏其遗墨,读其遗书,瞻仰其遗像,就成了晚宋的文化时尚。
  先说遗墨。
  清人孙承泽的《庚子销夏记》,是一部著录书画艺术的专著。此书卷八《朱文公墨迹》载:
  文公墨迹一卷,前画文公小像。后书《独游宝应寺》诗。又《与程允夫帖》,又《或问诚意章》手稿,小行书极精工。后有元人朱公迁诸人跋。此卷原在予家,今在章邱张氏。①同书卷一《朱元晦城南二十咏墨迹》条下记曰:
  朱夫子和敬夫先生城南二十咏,字法俊逸,大有晋人风致,而诗之清远亦非宋人所能及。……余旧有先生《或问》手稿一卷,前画先生小像,惜为有力者攫去,见此益为惘然。②
  “城南二十咏”即《城南唱和诗》,此诗朱子遗墨手迹今仍珍藏在北京故宫。孙承泽文中提到的朱熹《(大学)或问》手稿,特别是卷前有无名氏所画的朱熹小像,后来被“有力者”即“章邱张氏”强行“攫去”,此帖则现存辽宁博物馆。
  这种在遗墨中配上遗像的书画翰墨文稿,据史料记载,还有《朱熹尺牍》册前所附朱熹半身像,以及朱熹《论语集注草稿》前的全身像。
  再说遗书和遗像。与为朱熹手稿遗墨配上单一的画像不同,为朱熹的遗书(著作)配上遗像,锓版印行,也就是在出版物中广为传播,从晚宋时期起,在朱子的故乡——建州(今建瓯)就已经开始了。
  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一代大儒朱熹在建阳考亭逝世。若干年后,随着“伪学”之禁的松弛,朱熹的许多著作在各地纷纷刊行问世,其中就在一些刻本中配有朱子的画像。从文献来考察,已知最早而且有可能也是现存最早的印本朱子画像,是南宋问世于建州[即建宁府,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以前称建州,绍兴三十二年升为府,治所为今建瓯市]的《朱文公文集》中的版刻插图。
  此书全称《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百卷本最早为嘉熙三年(1239年)建宁知府王埜(潜斋)刊于建安书院;此后,《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陆续增补问世,均为建宁府建安书院刻本。正、续、别三集,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开始合印,咸淳元年(1265年)又加以增补,是现存最早的朱子文集的完整刻本。此书行格为半页十行,每行二十字,被称为闽刻大字本,卷前有朱子像。遗憾的是,此闽版《朱文公文集》,今国内图书馆虽藏有宋刊本、宋刊元修本、宋刊元明递修本十几部,但都不是完整的全帙,每部书卷前原本都应有的这一“朱子小像”迄今是否幸存,不得而知。以图书的收存而言,第一册卷首的前几页往往是最容易损坏,也是最容易丢失的。故学者通常多认为“早期刊行的朱氏文集,如朱氏季子的刻本、王潜斋刻本和浙本等,皆未附入朱氏的画像,明成化、嘉靖年间根据浙本重镂之版,也无画像附入”。①
  尹波、郭齐先生对宋闽本、浙本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得出了二本的主要差异:一是书名不同,闽本名《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浙本名《晦庵先生文集》;二是行款不同,闽本每半页十行十八字,浙本十行十九字;三是闽本多《续》、《别》二集,浙本无《续》、《别》二集;四是闽本此后成为历代通行本,而浙本则仅见于宋刊。①其实,闽本与浙本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应是闽本有朱子画像,而浙本则无,在文中却没有提及。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朱子著述宋刻集成》,其中《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是以现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宋浙刻本为底本影印出版,②书中不见此小像,就是明证。由上所述可知,郭、尹两位先生所能见到的闽本,也都是没有画像的。由此可进一步推论出,此画像,在国内图书馆所珍藏的宋闽版《朱文公文集》中,现存的可能性极小。
  清代湖州著名藏书家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八十五著录: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一百卷《续集》十卷《别集》十一卷,宋刊大字本,张杨园旧藏。前有小像自题。③陆心源的另一部藏书志《仪顾堂续跋》卷十二《宋淳祐建州椠朱文公集跋》又录: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前有朱子小像,及庆元庚申自题,……咸淳元年建安书院山长黄镛序而刊之。①(书影4-1)
  众所周知,陆氏藏本于晚清全部被日本人购走,现存日本静嘉堂,据严绍璗先生在日本所见: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一百卷《续集》十卷《别集》十一卷,宋朱熹撰。宋大字刊本,静嘉堂文库藏,共五十一册,原张杨园旧藏。
  按:每半页十行,每行十八字。版心有字数及刻工姓名。
  是书为南宋闽版,明初复印,略有补修。前有朱子小像和庆元庚申(1200年)《自题》。《续集》前有淳祐五年(1245年)王遂序,后有淳祐庚戌(1250年)徐几《跋》。《别集》前有(1265年)黄镛《序文》。
  卷中有“张履祥印”白文方印。②
  这幅到目前为止,有可能是现存最早的以雕版印刷技术制作的朱子画像,由于很少有人经眼,而有幸见到者,如从本书最早的收藏者张杨园(履祥)、陆心源,到经眼者如严绍璗等,对此均没有比较详细的描述,以致此图究竟是什么模样,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南宋建安书院本《朱子文集》问世两年之后,刊行于宋咸淳三年(1267年)的朱熹《楚辞集注》八卷,卷前则出现了屈原和朱熹两幅画像。《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卷三著录说:
  宋朱子集注,目录后载朱子序,前有宋罗荷、向文龙二序、汩罗山水图、屈平、朱子二像。①
  按,此刻本由湘阴县令向文龙刊于潭州湘阴县斋,后于朱鉴端平二年(1235年)刊本32年,而传世甚罕。在《天禄琳琅书目》“天禄琳琅鉴藏旧版书籍联句”中有“绘画须眉兴欲狂”之句,小字注称“《汉书》前有赵孟頫、王世贞像;《楚辞》前有屈平、朱子像”,②其中《楚辞》,指的就是宋咸淳湘阴县斋本。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仲春某日,乾隆帝在兴致勃勃地鉴赏完这部先后递增,经明文征明、秀水项氏(笃寿)万卷堂、清季振宜(沧苇)等著名藏书家收藏的珍贵的宋刻后,诗兴大发,命笔墨侍候,写下七律一首:
  信是身清志犹烈,允宜朱注向为刊。
  害公有疾托萧艾,正道无妨拟蕙兰。
  论古恒明论今暗,责人则易责躬难。
  睪然惕若披芸处,敢作寻芳漱润观。③
  通常认为,朱熹的《楚辞集注》是“以灵均放逐,寓宗臣之贬;以宋玉招魂,抒故旧之悲”,①特别是在“庆元伪学之禁”中受到极其不公正的迫害之时,从中寄托的是一种“盖有感而托者也”,“明屈子微意于千载之下”,②视屈原为异代知己的情怀。此亦是乾隆诗中所说“信是身清志犹烈”、“正道无妨拟蕙兰”的用意之所在。
  遗憾的是,这个较早印有朱子画像的宋刊本,自清代中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内府善本特藏书库——天禄琳琅亮相之后,不知在何时,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就这样悄悄地消失了,再也没有哪一位藏家重新提起过。
  此书此图被人重新提起,已是清末,但已不是原来的宋刊本,而是明代人的仿宋刻本。晚清著名藏书家、版本学家莫友芝(1781—1871年)在其所撰《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十二中说:
  《楚词集注》八卷《辩证》二卷《后语》六卷,宋朱子撰。明仿宋刻本。……明蒋之奇山水图屈平、朱子二像,刻于度宗咸淳三年丁卯(1267年)。潭州湘阴县令施南向文龙序,称学制湘阴,汨罗隶焉,欲索《楚辞集注》善本,与邑贤士大夫共读之,则未之有,乃辍俸刻梓于县斋。庐陵罗荷时为文学掾,故亦为序。是刻欲求为善本,宜其雕椠精良也。《汨罗图》中有清烈公庙及墓。考《宋史》,秘书监何志同言:“诸州祠庙,封爵未正,如屈平庙在归州者封清烈公,在潭州者忠洁侯之类,宜加考定。”此亦云“清烈”,则已经更正也。这一仿宋刻本,在郑振铎先生《宋本楚辞集注后跋》、饶宗颐《楚辞书录》、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都有提到。饶宗颐《楚辞书录》说:“咸淳三年丁卯(湘阴令)施南向文龙刻本,天禄琳琅目著录。明蒋之奇重刻之。”①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也说:“宋咸淳三年丁卯施南向文龙刊本,明蒋之奇重刻之。”②然而,遍查明清以来的藏书目录,以及当代的公藏目录,包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均绝无此所谓“蒋之奇重刻本”的著录。以故,我一度曾怀疑此所谓“蒋之奇重刻本”,可能是明“蒋之翘重刻本”之误。
  蒋之翘,字楚穉,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明天启六年(1626年)刻印宋朱熹撰《楚辞集注》八卷《辩证》二卷《后语》八卷,后附蒋之翘补辑并评校《附览》二卷《总评》一卷,今北大、清华、北师大和华东师大等多家图书馆有收藏。著录作“明天启六年(1626年)蒋之翘忠雅堂刻本”。蒋立甫、徐德明《〈楚辞集注〉与〈楚辞〉研究》说:
  (《楚辞集注》明刻本第13种)天启六年(1626年)蒋之翘忠雅堂刻本,据宋咸淳三年向文龙本翻刻,明蒋之翘评校,藏国图。九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白口,无鱼尾,四周单栏,馆阁体。有“蒋之翘印”等印。天头刻有批语。南图、北大、国会图书馆、华师、浙图(残)均有藏。③
  实际上,蒋之翘刻本并非重刻“宋咸淳三年丁卯施南向文龙刊本”。一是此本没有莫友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所说的“山水图屈平、朱子二像”;二是没有潭州湘阴县令施南向文龙的原序;三是此本每卷之下均题“宋新安朱熹集注,明携李蒋之翘评校”,也就是说,除朱熹所“集”的前人所注之外,此本已不时地掺入蒋之翘的评论。所以,蒋氏刻本并不是完全照朱熹原作重刊的仿刻本,而是以朱熹的集注本为主要底本,重新编辑而后刊刻,且有别于朱子原著的一部“新书”。除了朱熹所著的《集注》、《后语》和《辩证》外,还包括被朱熹删去的谏怀叹思四篇,蒋之翘取名为《楚辞附览》(两卷)。蒋之翘将这部新书命名为“蒋石林先生鉴定七十二家批评楚辞集注”。
  有朱熹图像作为插图的《朱子文集》刻本,闽北朱子故里在清代,由建安(今建瓯)朱子后裔出版的两部值得一提。
  第一部是问世于清初雍正二年(1724年),由朱熹裔孙朱玉(约1654—1725年)编纂并刊行的《朱子文集大全类编》。此书卷首有《朱文公遗像》,是最为经典的圆月形朱子自画像(图4-2)。页左的文字云:
  右像乃文公六十岁时写真也。家庙遗碑数罹兵火,后之重镌,皆失其旧。此家藏墨刻,祀奉年久。威仪整肃,体备中和。与各祠院塑像毫厘千里。兹谨依元本,钩摹镌梓于卷端。俾海内名宿景仰尊崇,俨然见文公当年之气象云。十六代裔孙玉百拜识。此图另有石刻版,也由朱玉刻石,从而流传至今。
  朱玉之后,建瓯的朱子后裔又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在紫霞洲祠堂刻印宋朱熹撰《朱子全集》一百O四卷,今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有存本。紫霞洲是朱熹后裔在建安所建的祠堂。明何乔远《闽书》卷十三《方域志》载:“紫霞洲,在城中和坊。宋守韩元吉辟北园以增府治,浚地导泉,作亭临之,号‘紫霞洲’。盖取‘幔亭紫霞褥’之意。”宝庆三年(1227年),朱熹三子朱在及其侄朱鉴,在紫霞洲建祠堂,号“徽国文公祠”。朱莹《重修朱文公祠记》曰:“徽国文公先生祠,在建宁郡城东之紫霞洲,盖宋宝庆三年正月所建,以奉先生之祀者也。”(明万历《紫阳朱氏建安谱》)由明至清,该祠堂曾多次修建。
  此书卷首的“朱子遗像”(图4-3),也颇为经典,显示了朱子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儒者风范。
  在清代出版的有关朱子学的著作中,刊刻有朱子画像的,还有清黄中编《朱子年谱》一卷附一卷,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舒城黄氏泳古堂刻本,《朱子实纪序》后有《太师徽国文公真像》(图4-4)。图左文字云:
  右像乃家庙所藏文公六十一岁时所写真也。威仪俨肃,与尝泛观者大相径庭。因拜手谨依原像摹写锓梓于卷端,使观者亦可想见先生平生之气象云。括苍叶公回谨识。
  清舒敬亭辑《朱子文公传道经世言行录》八卷,乾隆四年(1739年)刊本,目录之后,正文卷首之前则有《文公四十年遗像》(图4-5)。在许多题为朱子的写真像中,大多都说是“文公六十一岁时所写真”,此处之所以会有“四十年遗像”,是因为在《朱文公文集》中有《自题画像》一文,而在舒敬亭编辑的《朱子文公传道经世言行录》中,此文被置于《文公四十年遗像》之后。①所谓“四十年”,即文中所说“乾道九年癸巳,时予四十四岁”的简称。也就是说,按照这样的理解,此《文公四十年遗像》的底本,即来源于乾道间福唐某氏“元”为朱熹的“写照”。只是此图由于经过雕版印刷的复写上版、镌刻、印制等工序,抑或并非初印本,或木版漶漫等原因,眼前的这一幅朱子像,面目显得有点模糊。朱老夫子的风神气韵麋鹿之姿,可能要调动一点读者的想象,才能在您的脑海中浮现出来……

知识出处

朱熹画像考略与伪帖揭秘

《朱熹画像考略与伪帖揭秘》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上下两卷。卷上为朱熹画像考略,分别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朱熹画像的产生与流传进行了考证和介绍。卷下为朱熹伪帖揭秘,主要内容为对近年出现在国内拍卖市场的号称“朱熹手迹”甚至被吹嘘为“国宝”,经过古今所谓名家鉴定的几幅伪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