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批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912
颗粒名称: 历史批判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133-1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卓吾的《藏书》是一部独特的中国史论,采用纪传体写作,对人物进行分类和评论。在《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中,他提出了人的是非无定论的观点,并批评了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做法。他认为是非之争如同四季循环、昼夜更迭,没有一致的标准。卓吾的立场始终是战斗的、挑战的,他不干以孔子的准则为准则,并且照着做的事。在《世纪总论》中,他讨论了治乱循环的历史规律,认为一治一乱如同循环的环。他分析了质与文的关系,认为质是乱之终、治之始,而文是治之极、乱之兆。他评价了秦朝的文极和汉朝的质朴,认为群雄尚未死则祸乱不止,离乱尚未甚则神圣不生。
关键词: 朱子 研究 哲学

内容

作为《焚书》的代表性的一篇,我在上面解说了《童心说》。下面,想介绍《藏书》(内藤湖南《中国史学史》里所说的“古今未曾有的过激思想之史论”)中的总论性的两篇。不同于《焚书》是收集书简、杂多的随笔、诗等所谓的文集,《藏书》方面,由始至终的著述,都是世纪和列传,即被用纪传体写的中国史(从战国到元代)。在人物的分类方法上,又,在到处添加的评论上,“绝《纲目》(朱子的《通鉴纲目》)谱系的道学头巾习气,快捷轻俊,充满谋反气”[25]5。姑且不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评说:“李贽之书,皆狂悖乖谬,以圣为非无法,尤其此书攻击孔子,别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莫不颠倒而易位,其罪不容诛”,在中国的史部之书中,它一定是最独特的一部书。
  首先介绍第一篇《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简言之,是《藏书》全书的序文。
  李氏曰,人之是非,原无定质,人之对于人的是非,亦无定论。因为无定质,故此是与彼非,并育不相害;因为无定论,故以此为是与以彼为非,并行而不相悖。这样看来,今日之是非,谓余李卓吾一人的(私的)是非可也,谓千万世之大贤大人之公是非亦可也,谓予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再非是余所以为的非是,亦可也。余之是非,唯有任其可矣。这的确是典型的分类排列(raisonnement)的立场(黑格尔)。
  前三代(夏、殷、周),现在不论。所谓后三代,是汉、唐、宋,其间千百余年,而全然无是非。是其人的确无是非吗?因为皆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所以只不过是一点儿是非也没有。假如像这样去看,我是非人者,此又有不能已(止)者。这是非之争,如同四季[循环]似的、昼夜更迭,而无一致。昨日为是,今日为非;今日为非,而后日又是,即便使孔子复生于今日,不知究竟作如何的是非也。而能率然以定本(一定不变的基准)行赏罚(批判、毁誉褒贬)吗?
  ……此书,只能自怡,但不能示人,故名之曰《藏书》[26],无奈一二好事朋友非要阅读,我即便断绝关系也不停止。只有戒曰:“览则一任诸君览观,但无以孔夫子之定本行赏罚,则善矣”。诚然,卓吾的立场,也许是既可那么说也可这么说的立场。但是,同样不应该忽视附加这样一条:唯有不干以孔子的准则为准则、并且[照着]做的事。他的立场始终是战斗的,否,挑战的。——名教者流派迫害他,把他下狱,逼到死的地步,但假如接受其挑战而奋起相互光明磊落的论战,则儒教思想、中国思想,也许可能开创意想不到的生面!利玛窦已经来中国活动,卓吾同他也几次会见,对其人不惜赞辞(利玛窦的《天主实义》的刊行,是在卓吾死于狱中的翌年);另一方面,佛教界,此时[出现]以卓吾的知己——紫柏真可为首而龙象辈出之生气勃勃的结尾——这进入清朝就极度地沉滞。对中国思想史来说,这确实不是千载难逢吗?我想在这里再次引用旧稿(参照注十三)中的话语:《易》有云:“物穷则变,变则通”,虽穷大概欲变,但终于不能变,这不是从思想史上看的明代的情况吗?被冠于本章开头的卓吾一文,的确应该作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的一个战斗的思想家的感慨来读。
  那么,接着[介绍]《世纪总论》,也就是各论的总序。
  李生曰,“一治一乱”(孟子语,有历史价值的意思)如同循环的环。战国以来,大概不知几治几乱也。正当其乱,仅保住首领(脑袋),已是幸福。一旦有幸逢“治”,若能饱食则足,不介意是否粗粝;能睡眠则满足,不介意是否大厦。这是极“质”极“野”而无文之时。不是喜好“野”,是势不得不“野”。虽然达到了质、野之极,然而是不自觉的。
  一旦成为子孙一代,则不同,耳不闻金鼓之声、足不履行阵之险,只知安眠饱食之快。于是其势若不极“文”则不能止,所谓其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即便怎样的神圣(的天子)在上,也不能将它返回到质和野。但是,如果“文”极的话,天下之“乱”复起,英雄并生,逐鹿不止,虽圣人也只能顺(其时势)。儒者并提忠、质、文,究竟是怎样的意思呢,不了解。又,讲解以“忠”易“质”啦、以“质”救“文”啦,荒唐也太甚。这人世间,只是质与文两者。两者之生,来源于治、乱。所谓质,乱之终,治之始。就是说,中心(内心)希望不能不为质,非矫(作为)。如果积渐而至于文,则治之极、乱之兆也。这也因为中心希望不能不为文,所以都是忠(真心)。
  秦的时期,文极也,于是天下大乱而汉兴。汉之初,天子不能备齐钧驷(卤簿用的马),虽欲不质,不可能也。(太仓的米)陈陈相因,以至于贯朽粟腐(这是说财政充实),自然导致武帝的大有为之业。所以,汉高祖的神圣,是尧以后的第一人,文帝的柔和,是被囚于羑里的(周的)文王以后的第一人,西楚霸王项羽是继承蚩尤而再兴霸业者,武帝是继承黄帝而扩大[疆域]规模者,全部是千古大圣人,不应该轻率地批判。群雄尚未死,则祸乱不止;离乱尚未甚,则神圣不生。一文一质、一治一乱,(其原理),于是(据本书)应该知矣。世纪·列传里的一个个人物论、时代批评,现在不提示。把项羽和武帝的功业叫作“千古大圣”(他还把秦之秦始皇称赞为“千古一帝”),这是他之崇拜不已的王阳明没有想到的事吧!即便在这里,“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样的宋学的反功利主义,也完全[造成了]正相反的结果。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