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的背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909
颗粒名称: 思想史的背景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123-1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宋以后的中国,以士大夫的思想和哲学为主导,形成了广义的宋学。这其中,包括了张载的唯物论、程颐到朱熹的客观唯心论以及陆九渊的主观唯心论。尽管唯物论在现代中国受到强调,但其历史影响相较于其他两派为少。张载的“气”的哲学被朱子学吸收,而清初的王夫之的思想在死后很久才被重新发现。宋以后的思想史,主要围绕客观唯心论和主观唯心论的纠葛,即朱子学的“性即理”与陆王学的“心即理”的对立和抗争。两者都是理想主义的,都以“理”为前提。阳明批评朱子的格物说是“求理于外”,主张理在“内”、在“我心”。主观唯心论在王阳明处达到顶峰,但其后不得不立于诡辩的境地。主观唯心论从一开始就与“万物一体之仁”结合,强调了良知的重要性,使得良知成为了一个应该实现的觉醒运动和精神救世运动。
关键词: 朱子 研究 哲学

内容

宋(公元960年建国)以后的中国是士大夫的中国,士大夫的哲学、思想、意识形态,是广义的宋学[13]13。宋学,根据现代中国的哲学史家的分类,包括三个流派。第一是张载(张橫渠)所创立的唯物论,即“气”的哲学。第二是开始于程颐(程伊川)而由朱熹完成的客观唯心论,即“性即理”的哲学。这个所谓的朱子学,不久,永久地占据国教的地位,因为其过分的整齐性、完结性,终于没能期待值得一提的独创的后学[14]14。第三是陆九渊(陆象山)主张的主观唯心论,即“心即理”的哲学。作为其先驱,举程颢(伊川之兄程明道),最适当;作为其后劲,举明代的王守仁(王阳明),是定说。
  这三派之中,唯物论的系统在现今的中国最被强调,从这个新的着眼做的思想史的发掘、改写,接连不断地取得成果[15]15。即便没等新中国成立,继承张横渠的大哲学家·清初的王夫之(王船山)的存在,也已经众所周知。但是,切合思想史的纠葛而平心地思索时,这样的看法——这个系统并没有起到另外二系统[那样]程度的作用,被认为毕竟还是妥当的。张横渠的“气”的哲学,事实上被完全吸收于朱子的“理气”说之中。即便王船山,生前不必说,直到死后一百五十年、清朝的末期再发现,其著述和思想也完全沉睡在湖南省的偏僻的乡村里,这说得不夸张。尽管不用说思想的确在那里存在着,应该珍视;而且,正因为那个缘故,死后一百五十至二百年之后,在[民国]民族主义风潮中,它起到了伟大的作用,这是不可怀疑的事实。
  宋以后的思想史之最重要的局面,仍然在于客观唯心论和主观唯心论的纠葛;朱子学的“性即理”和陆王学的“心即理”的对立、抗争。不用说,这并不是说一方是体制方面的思想,另一方是反体制方面的思想。体制的维持、名教的拥护,这是两者一致高唱的大理想。两者都是一样把“理”的存在作为前提、把“理”的死守作为使命的理想主义。要说那个抗争,简言之,不过是站在同一立场的霸权的争夺战。这样的说法,充分有道理。否,岂止那样,连立这样的说法(非官学的陆王学的方面,是更彻底的体制拥护性的,是对体制更彻底的奴隶性的)也是可能的。若借用张横渠—朱子的定义,不外乎“心是性与情的统一体”,但“性即理”仅是这个“心=性+情”的一部分,即相对于只不过把性作为理,“心即理”说是举心全体(其具体的内容就是五伦五常)作为理,能看作“为封建伦理提供一个更直接的根据的东西”。朱子的格物说,这样解释:事事物物里有“理”,通过穷之格之,可以检证、把握自己内在的“理”。对此,阳明抨击说:总而言之,这无非“求理于外”的观点,假如以为孝之理在为“外”的双亲,双亲如果死了,那么孝之理就消失了吗?自古以来,作为孝之最大的节目的丧、祭就是无意义的事吗?理完全在“内”,完全在“我心”,以此一事就可知(《传习录》,岩波文库本一二七页)。
  诚然,目标也许相同,但对于那个相同的目标,所谓“性即理”“心即理”,其各自的原理,或者方法,都是整合性的吗?
  我认为,“性即理”方面是整合性的,但“心即理”方面不是那样。其详细[内容]不具有解释的余裕,现在想暂时指出以下诸点,即“心即理”说由于把没区别性、情(情具有一直流到本性上的“欲”的倾向)的原封不动的“心”设为理,所以导致出这些倾向:情—欲望(所谓人欲)的肯定;“人之自然”的主张;对朱子学那般重视的“敬”的轻视;对宛如“六经是我心之注脚”这样的权威的轻视;对异端的包容的态度等[16]1[16]。而朱子学派却不停地严厉警告这几点。
  虽然从客观唯心论方面不断地攻击其原理、方法的危险性,但主观唯心论的流派,程明道到陆象山直到王阳明,不管怎样,可能没有很大的破绽。王阳明的“良知”说(所谓良知,是根据孟子的语言,把像心即理那样的心标准化者)可以说是其顶峰。而且,在阳明那里达到顶点的主观唯心论,不久,假如就其目标而言,可以说不能不立于诡辩的境地,达到不使我那原本包藏着的祸心被发现[的地步]吧(阳明学左派)。作为其契机的是,良知的人的平等性,由于阳明,被热情地主张(满街都是圣人);人由于只有把“内”“良知”作为问题,反倒开辟了对于“外”的知识、技能等的积极评价之道,开放了自由主义的风气[17]17,等等。与此一同必须特别注意的是,主观唯心论的系列从最初就伏流的“万物一体之仁”“生生不能止”之说是同良知结合的。良知已经不是个人的平静的修养项目,而成为应该实现万物一体的觉醒运动、精神的救世运动。
  孔子汲汲遑遑,宛如寻找丢失的自己儿子,而无暇于席之暖的原因……就是因为那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是疾痛迫切,虽欲已而不容已者。所以孔子说“我不与斯人之徒(成为这个人的人们)而谁与”“洁其身(隐遁)而乱大伦(社会的存在这样的人正当应有的状态),果(敢)哉。(然而这样的事实际)不难矣”[18]18[18]。啊,非真以天地万物为
  一体,谁知夫子之心矣。(《传习录》,同上二一八页)良知是作为万物一体虽欲已而不能已者,生生不能止者。“与其为数顷无源的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的井水之生意无穷”(《传习录》,同上六七页)。——假如省于吾心而[以为]非,则虽孔子之言亦不以为是(《传习录》,同上二〇五页)这样的良知,是主张万物一体、民是胞,物是与。但是,为动辄企图超越被派定的界限、本分的“生生不容已”的流动主义所保证的时候,就“抛弃五伦中的四伦”,仅以“朋友”一伦为“生命”,产生“只诚心诚意达性真,在恶名里埋没一世亦不顾及”这样的“阳明学左派”的“狂”[19]。最后的结局,勃发了应该说是思想之暴动的思潮。其时期,与正当那时开始的社会暴动、所谓“民变”的时期,正好一致[20]201。
  思想的暴徒,那就是李卓吾。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