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和徂徕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891
颗粒名称: 阳明学和徂徕学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99-100
摘要: 本文讨论了成为圣人的前提以及圣人与道的关系。其中提到了荻生徂徕的观点,他将圣人和道进行了彻底的“外”化,与阳明学的内化观点形成对比。荻生徂徕认为圣人是制定礼乐刑政之道的作者,道对于人来说始终是外在的东西。修身不是为了成为圣人,而是为了得到庶民的尊信,使政治顺利实行。文章还提到了日本人对儒教的看法以及与中国儒教传统的区别。
关键词: 朱子 研究 哲学

内容

当然,把“圣人不可以学而至”作为前提的事也出现过。那就是我国荻生徂徕所尝试的方向。如果遵照他,所谓圣人,是“作者”,因而一定要是圣天子。所谓“道”,不是天地自然之道或内在于人类的道德法则式的东西,而是圣人制定的礼乐刑政之道。对于人来说,道始终是外在的东西。又,例如以“修身”来说,不是为了修身而成为圣人(像这样的事,本来是不可能的),而是说:若不修身,则不为庶民所尊信,因而政治也就不能顺利实行,所以君子修身。“轻外而归重于内,甚非先王、孔子之旧”(《辩道》)。荻生徂徕将圣人和道进行了彻底的“外”化,却与将圣人和道之“内”化作为顶点的阳明学,在很多方面达到了共同的结果。这是兴味深的[9]。但现在暂且不论。总之,朱子学输入以来时间不长,就已经产生出如此卓见的日本人的“聪明”,[值得]惊叹,但那实际上不是在许多地方源于徂徕所谓“即便是圣人,也是唐人;即便是经书,也是唐人的语言”这样[没有任何思想负担]的轻松吗①。在中国本土,直到清朝灭亡,像这样“道”的彻底“外”面化的尝试,始终没有出现。也有这样的说法:与
  ①作者补注:当时的日本人把中国呼为唐。日本没有中国那样数千年儒教传统的重压,所以在日本人看来,儒教反正是外国的东西,从外国来的东西。
  朱子同时的叶适等永嘉学派的主张,已经与徂徕相同,而徂徕是向他们学的[10]。但恐怕并非如此。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