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和人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890
颗粒名称: 天理和人欲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98-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宋代以来,成为圣人是学问的终极目标,而阳明学的实践原则也在于存天理去人欲。然而,阳明的“心即理”命题与其实践原则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值得探讨。朱子学中,“性即理”与“存天理去人欲”是调和的,而阳明是否同样调和则有待商榷。朱子将心分为性和情,而阳明则可能将心中的情和人欲部分也视为“理”。这种思想中存在意图与方法的不一致之处,或许正是阳明思想的危机所在。
关键词: 朱子 研究 哲学

内容

但是,宋代以来,学问的目的在于成为圣人。并且,人通过学问而能成为圣人。这是[为学]第一前提。所谓圣人,是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者。这即便在阳明那里也是作为前提的。因而,阳明的实践原则也同样在于存天理去人欲这一点。这一点上,他同朱子学绝不是立于相异的原则,却与彻底否认、攻击天理人欲之区别的陆象山,截然不同。阳明果然是从朱子学出发的,直到这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心即理”这样的阳明的根本命题,与“存天理去人欲”这样的实践原则,果真是无矛盾的并存吗?在朱子那里,“性即理”与“存天理去人欲”是调和的。但是,阳明的场合,果真是调和的吗?朱子的场合,把心分为性和情,认为理只是那个性,不从情的(其逸出状态是欲)一方承认理。但是,若拒绝那样的分析,容许设立以浑一的心作为全体的理,就必然的不能不把心中的情的部分、进而人欲的部分作为“理”而理论性的予以肯定。像那样的情况难道不会发生吗?危机的思想,我认为就是哪儿存在着意图与方法不一致之点的思想。阳明的思想不是那样的吗?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