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的新解释与知行合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889
颗粒名称: 格物致知的新解释与知行合一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94-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王阳明的龙场体验中,他通过追求“格物致知”达到了“心即理”的领悟。与朱子的解释不同,阳明将“格”解释为“正”,并强调通过正物,即意之发动,以实现良知。阳明学的立场是合心与理为一,致知不是磨炼知识,而是实现良知。阳明学被称为“知行合一”,源于《大学》中关于真的知行的论述。
关键词: 朱子 研究 哲学

内容

简言之,阳明的龙场体验,就是追求“格物致知”而达到了“心即理”,换言之,“格物致知”的意思,据说就是“心即理”。
  与朱子将“格”解释为“至”相比,阳明的格物致知的解释,是把“格”解释为“正”。所谓物是事,是意之所在。就是说,我们意识什么时,意就在那个什么,什么就是意之所在。所谓格物,就是格像这样意义的“事”。
  意念之所在,立即去其不正,以全其(本来的)正,在任何时候、
  在一切场所,做存天理的事。(《传习录》上,七)总之,就是正心之不正。那么,所谓“致知”,是什么?致是《论语》的“丧致哀”之致,知不外乎“良知”,绝不是外延的知识的意思。所谓格物致知,据说就是指通过正物,即意之发动,以实现良知。
  我所说的格物致知,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格物”也。就是说,我的立场不外乎合心与理为一。(《传习录》)
  简言之,如果按照王阳明所说,心之本体处的天理,要把它实现在所有场合、所有事物上。就是说,致知不是磨炼知识,而是实现良知这样的意思。阳明学被称为“知行合一”,的确源于这一点。《大学》里把真的知行指点为“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大体认为见美色属于“知”的范畴,好美色属于“行”的范畴吧。但是,实际上,看见色时,已经在好,不是先看然后才“立心去好”。“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完)成”。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