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和外的斗争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888
颗粒名称: 内和外的斗争史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94-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宋学出现后的思想史可以看作是“内”与“外”之间对立和斗争的历史。尽管宋学主张“无内外”“合内外”,但实际上是以新儒教的“内”来替换佛教或道教的“内”。朱子学的格物说在最基本的范畴下也可以看作是内外的关系。王阳明是使内面主义彻底化,完全夺取“外”的权威的人。阳明在朱子学里遭遇挫折,不能满足于朱子学的理由,主要是因为朱子的格物说最终还是要以“外”补“内”,而阳明则主张“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关键词: 朱子 研究 哲学

内容

宋学出现以后的思想史,可以说是“内”同“外”之对立、斗争的历史。不用说宋学的主张是“无内外”“合内外”。但是,那实际上是主张以新儒教的“内”替换佛教的,或者道教的“内”。“为学也者,使人求于内也,不求于内而求于外,非圣人之学也”。(程伊川)朱子的格物说,若置于最基本的范畴之下来考虑,也能够说是内外的关系。就是说,在朱子学里,原来宋学所志向的内面主义①尚未充分实现自己的原理,尚处在不能不承认“外”这样的阶段。而使这个内面主义彻底化,把“外”的权威完全夺给“内”的人,是王阳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过去于事物求理,误也”。阳明在龙场的这种呼喊,总而言之,是宋以后企图确立自己的霸权而苦战恶斗的“内”的凯歌。这一点,若看阳明在朱子学里[遭遇]挫折,不能满足于朱子学的理由,就会明白。
  一、朱子解释格物,主张格(至)天下的事事物物。但是,究竟怎样才可能一个个地“格”天下的事事物物呢?既说一草一木皆有理,则究竟怎样格好呢?而且,即便能格到草木之理,怎样根据它来“诚意”呢?(《传习录》下,二九六)。
  二、如果遵从朱子的解释,则内和外(心与物、心与理),简言之就完全成为无关系的且无意义的对立者。[于是如]前条已经指出的,穷一草一木之理这样的事,就与学问的总目的无关系。年谱二十七岁里有以下记载:
  某日,读朱子的文章,觉察到过去虽很尽力于博学之事,但因未循序正确研究,故未获得什么效果。因此,重新扎实地进行一步一步的研究。但“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参照九二页的陈白沙的语言)昔之神经病复发,于是灰心,以为圣贤有分,自己等不是那个器,从道士问神仙之术。
  ①译者注:在日文里,内面这个词有内心、精神、心理等含义。内面主义,当是指以主体人及其生命精神与思想意识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三、但是,我认为最根本的不满,大概在下面一点。即朱子的格物说,在结局,不外乎要以“外”补“内”。朱子曾定义“心”说:“为主而不为客者”(《文集》六七《观心说》),但作为像那样的最究极者、绝对者的灵明的“内”,通过片段的“外来之见闻”补充之后才可以成为完全的东西,这竟然能够容忍吗?能称为中国最初的哲学史的《明儒学案》,对两者之间的事情有如下阐述:
  朱子以后,学者(不从良知出发),把知识考虑为“知”,以为备于人心者不过是“明觉”,而因为理是天地万物中共同的东西,所以就
  变成了这样看法:一定要穷尽天地万物之理以后,吾心之明觉才会与之浑合无间。就是说,即便怎样提倡“无内外”,实际上无非是要完全
  通过外来的闻见来填补自己的灵明。(《明儒学案》卷十《阳明传》)
  阳明所遗憾的,正是这一点。这是否正确地解释了朱子的理论,暂且不论,但阳明像那样看朱子以后的思想史的展开,则不可置疑。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