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人欲说的否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876
颗粒名称: 天理·人欲说的否定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1
页码: 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陆象山与明道一样,正面否定了天理人欲之说,认为这种说法将天与人割裂开来。他批评了《礼记·乐记》中的观点,认为其根据老子而非儒家学说。陆象山强调心的一体性,主张“先立乎其大者”的观点。他认为,自觉与天地同量、自觉为堂堂之人,则无畏任何恶。有人嘲笑他的观点,但他欣然接受。他的立场导致了“六经皆我心之注脚”的论断,强调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并非否定六经的重要性。然而,这种观念在儒教体制中对于士大夫读书人可能带来恐惧的危险,并在明代的阳明学派中得到实现。
关键词: 朱子 研究 哲学

内容

像明道说“善恶皆天理”一样,象山也从正面否定天理人欲之说。天理人欲之说决不能是至论。如果天是理、人是欲,就变成天与人不同。天理人欲之说出自《礼记·乐记》篇的“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不能反躬,天理灭矣”,但这个《乐记》之说,是根据老子的说法,不是儒教的学说。而且,既然专把静说成性,那么,动不是性吗?又,《书经》里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应该说是[反映]宋学的主题的著名的话语。朱子将这理解为:人心是人欲(之混杂的心)、道心是天理(照原样的心),但[他认为]其说不正确。“心为一、人焉有二心”。基于这样的立场,实践的原理就是自觉“本心”,不外乎“先立乎其大者”(皆孟子语)。毋庸说,因为陆象山的学问也是伦理学性的,故恶之克服这一点也不应该不考虑。但是,在他那里,所谓恶,归根结底,无非是:尽管明明白白的理如此存在于眼前,却自我蒙蔽了它。
  我们如果自觉自己“与天地同量”,自觉自己是堂堂的一个人,则任何的恶也不足以恐惧。当时有人嘲笑象山“除先立其大者这一句以外,什么也不足取”。对此,象山宁可喜之而肯定之。从象山的这样的立场,导致那个名声很臭的“六经皆我心之注脚”这样的论断,恐怕是自然的趋势吧。“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以上都引自《全集》三四)这样的话语,不是主张六经不必要,这是明白的。但是,这些话语,在儒教体制之中,对于士大夫读书人来说,应孕育着恐惧的危险,不久在明代的阳明学派那里现实化。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