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心即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875
颗粒名称: 天理—心即理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81-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陆象山的思想可以用“心即理”来概括,强调心和理是无分析的浑然一体,与朱子的性即理相对立。陆象山的思想源于明道的“善恶皆天理”,其立场与伊川-朱子有所不同。谢上蔡的话语也指示了“心即理”的方向。从明道到陆象山之间,还有类似于王信伯的思想家。总体而言,陆象山属于明道系统的思想家,与朱子继承伊川的系统相对。
关键词: 朱子 研究 哲学

内容

但是,如果以一句话来表示陆象山的思想,这就是“心即理”。就是说,他将如以朱子的立场说应该被分析为“性”与“情”的“心”,始终作为无分析的浑然的一者来把握,以为它就是一如原样的理。陆象山屡屡引用孟子的“先立乎其大者”(《告子上》)这样的话语,要求将全部关心集中在于人为最“大”者的“心”上。
  心即一个心,理即一个理。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与此理,实不许有二,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孟子说“道,一而已”,就是这个意思
  像这样的“心即理”之说,就系谱上讲,与其说来自伊川,莫如说发源于明道,这已经被广泛地承认。最初提出天理之说的是明道,那个是“善恶皆天理”。不久,这个天理大概向两个方向分歧,一个不用说是伊川—朱子的“性即理”;另一个是陆象山的“心即理”。不过,在明道和陆象山之间能够考虑几个中间项。特别想提出的是谢上蔡。谢上蔡作为展开明道的“万物一体之仁”说的人已经叙述了,但他的下面那样的话语,应该说已经明显地指示着“心即理”的方向。
  学问者,必须穷理。物物皆有理,穷理才能知天之所为。若知天之所为,则与天合一。若与天合一,往而无不有理。所谓穷理,是求妥当。我有时不能穷理,知真我者的确少。什么是我呢?理就是我。(在别的条目里有云:天是理人也是理。若顺从理,则与天合一;若与天合一,则我已非我,理也;理已非理,天也)穷理之极致,自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而中道”吧。问:理是就一物一物去穷乎?答:一定要穷其大者。理一而已。若在一处能穷理,则触处皆通。这样,恕(忠恕之恕)才应该是穷理的基础(《上蔡语录》中)。理才是我这一主张,与理若在一处被穷则触处皆通这一断定,这里有明道的天理之说应该达到的一个成果。此外,从明道到陆象山的中间,也有王(字信伯),他说:
  尧、舜、禹、汤、文、武之道相传,如合符节。不在于能传圣人之道,能传其心也。不在于能传圣人之心,能传己之心也。己之心同圣人之心无异,万善皆备。故欲传尧舜以来的道,就只扩充自己的这个心。(《宋元学案》二九)
  类似王的人还有,但现在省略[不论]。总而言之,相对于朱子继承伊川的系统,陆象山是属于明道系统的思想家,[对此]只要理解、接受就行。
  
  
  。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