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的《格物补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871
颗粒名称: 朱子的《格物补传》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76-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将《大学》作为单行本,并与《论语》、《孟子》和《中庸》合并为“四书”,在中国人的教养和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朱子对《大学》进行了严格的原文考证,并将其分为“经”和“传”两部分。他认为其中的“格物致知”部分已经散佚丢失,因此自己重新撰写了“格物补传”。文章解释了“致知在格物”的含义,即要通过研究事物来完善自己的知识,并强调了理的客观性和内外之理的合一。成为圣人的过程需要内省和研究事物之理,达到内外之理的合一。
关键词: 朱子 研究 哲学

内容

朱子特别挑出《礼记》的《大学》篇作为单行本,与《论语》《孟子》及也是特别从《礼记》中挑出的《中庸》合并为“四书”,并各个撰写了著名的注释。这样,相对于唐以前的“五经”为中心的儒教,宋以后的儒教就被称为“四书”为中心的儒教。以后,“四书”对中国人的教养、思想,成为占据压倒的比重。其场合,他对《大学》,既特别严格考证原文(本文考证)(这是继承程氏的考证),又将《大学》全体,分为“经”一章和作为对它的注释部分的“传”十章。而且,认为其传的第五章,即解释经的“格物致知”部分,已经散佚丢失,自己重新起稿补之。这就是“关于格物的朱子的补传”,即“格物补传”。在内容上,它也蹈袭了伊川。
  所谓“致知在格物”,就是这样的意思:若想致(完成)吾之知,就必须即物(〓事·物,以下同)查究那个(物的)理。这所说的是,人的心是灵(妙)的,莫不具有知(认识作用);另一方,天下的物,莫不具有理。只是因为理之究法有不充分之点,故知也有不完全的地方。因此,做学问者,即天下所有的物,将既知之理作为线索愈发查究下去,终于努力进展到极致。这说的是《大学》之教的第一课。长期努力之中,一旦豁然而贯通之时,则事事物物之表里、精粗,就全都被把握,吾心之全体(本来完全的本质)、大用(伟大的作用)都变明。这就是“物格”“知之致”的意思。
  就是说,理既是内在于人的理,又是外在于人的天地万物之理。人的理,人事之理,和大自然之理,是连续着的,道德知与知识知未分地被接合。否,事事物物之理也是道德知的对象,作为那样的东西是客观的。所谓“学者要模仿天地之气象”,归根到底含蓄理之客观性这样的意思。要成为所谓圣人,简言之就是要成为像理那样性质的人,为此,既要内省,又要至事事物物而去查究事事物物之理,就是说,要求内在之理和外在之理的合一。
  大学之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至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
  而且,恐怕到达超越了仅仅枚举性的知识的究竟的知识(毋庸说是非凡的道德知)吧。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