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的方法 敬与格物致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870
颗粒名称: 学问的方法 敬与格物致知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76-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宋学的学问方法包括居敬和穷理两种。居敬是尊崇德性,使心保持在集中专一的状态;穷理是通过格物致知来究究事物之理。虽然朱子极度强调居敬的重要性,但陆象山和王阳明则不太看重这个概念及其实践。相反,他们更强调“存天理”这一积极的道德原理。格物致知有多种解释,朱子的解释是将“格”读为“到”,“物”读为“事”,意图将事物之理究究至其究极处。
关键词: 朱子 研究 哲学

内容

宋学的学问之方法,简而言之是成为圣人的方法,就是说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方法。那个方法包括两种:像在程伊川那里已经叙述的那样,一是居敬,二是穷理即格物致知。如果用《中庸》的语言讲,就是“尊德性”即尊崇德性与“道问学”即依靠学问,就是说修养道德性和进行知性的学问研究,也可以说是主观的方法和客观的方法。
  关于居敬,如同在程伊川那里所说明的,所谓“敬”,就是主一;所谓“一”,就是无适,即将心连续地保持在集中专一的状态,不外乎“收敛”身心而守“本然之性”。朱子将这个敬称为“圣学之所以为始、为终者”,认为从格物致知到治国平天下,一切无不是由敬所保证,极度地强调它对那个学问的重要性(《大学或问》),但陆象山、王阳明,对“敬”这个概念以及实践不太看重。否,毋宁说故意地极端轻视之。这一点,有必要注意。陆象山、特别是王阳明的场合,道德的原理,如果以“天理·人欲论”来说,不是“去人欲”这样消极的东西,而是“存天理”这样积极的东西;不是“收敛”而是“扩充”(孟子的话)。如果借用伊藤仁斋的话语,就是要么“恶不仁”要么“好仁”之不同。
  方法的第二种是穷理。所谓“穷理”,如果用《大学》的语言来说,就称为“格物致知”。关于怎样理解此“格物”二字这一点,自古以来,其实有许多异说,其数据说达到七十二种。朱子将这个格读为“到(至)”,把物读为“事”,以为所谓“格物”,就是至于事。但是,所说的“物”就是“事”,是说把物的意思扩展到事来解释,而不是说排他性的解释为与物对立场合的事的意思。总而言之,格物致知,“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的格物致知的意思,无非是企图把事物之理查究至其究极处。而且,简洁地总结其理论者,是著名的朱子的“格物补传”。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