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不合则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869
颗粒名称: 义不合则去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76-77
摘要: 本文讨论了朱子学中“义不合则去”的解法,指出这种解法可能只是从日本式的君臣道德类推而来。文章强调了在思考旧中国君臣关系时,臣这个单词通常被理解为被置于最高长官关系下评价的官僚,并且君臣关系被极端地理解为道义性的关系。文章引用了服部宇之吉博士的观点,认为后世中国学者在君臣之义上误解了孔子的旨意,而日本的君臣之道与孔子的说法相一致。文章还提到了士大夫的二重原理与这些事情有关,并强调不应该从日本的朱子学直线类推。
关键词: 朱子 研究 哲学

内容

但是,将“义不合则去”的“去”解为:只意味着从可以说是公式性的君臣关系,否,直截了当地说,从官僚体系脱离;可即便离去后待在家里,所谓“一饭思君恩”(杜甫)似的忠诚仍被赋予规范[作用]。这样解法也不是未被考虑,但它大概只不过是从日本式的君臣道德类推的吧。不仅是朱子学,思考旧中国君臣关系时,臣这个单词,不用说最容易明白的场合常常是这样解:被置于最高的长官(国家元首)的关系下评价的官僚。所谓臣,就是由于禄仕而成为那样[处境]、由于致仕而从那样[处境]脱离的身份。只是那时,其与君的关系被极端地理解为道义性的关系。其道义的这样的[说法]里,屡屡有相互矛盾的这样两个意思:一,指(作为下级者的)上下道德即服从的道德,此外,二,指“义合”,即“道”的实践。见于朱子的《四书集注》的有关君臣关系的注释,作为理论,几乎无例外的以“义合”之线来贯穿。服部宇之吉博士在《孔子及孔子教》(二一九页)里说:
  后世的中国学者,[认为]君子之出仕是为了实行自己的道,故道不行则断其君臣之关系——宋之学者,竭力论述大义名分,然在君臣之义上尚有误解孔子之旨的地方。大概在中华民族的思想里,孔子所说明的君臣之义并不充分彻底,在这一点上,我邦的君臣之道,确实发现与孔子之说相一致。我认为这不用说是正确的理解。这些事情,同已经指出的士大夫的二重原理(二十二页)这样的思想也有关系,不应该从日本的朱子学直线的类推。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