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866
颗粒名称: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72-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朱子学的“名教”中,家族道德在中国成为问题。民国“五四”时期的反礼教斗争的最大攻击目标是五伦中的父子道德,即以家族道德为核心的道德。在王朝体制下,孝作为第一条被强调,而忠的项目未能发现。中国独特的大家族制度内部加强了人为的限制要素,朱子学的五伦学说将其习俗神圣化。虽然朱子主张父子道德的基础应当是自然的亲爱之情,但形式上的上下关系和作为下级者之规范的恭顺之“孝”被强调。现在提出君臣道德方面进行讨论,因为在日本自德川时代以来,朱子学几乎被认为是“大义名分”思想的同义词。
关键词: 朱子 研究 哲学

内容

朱子学的“名教”之中,在我国最成为问题的是所谓君臣道德,而在中国恐怕是家族道德吧。民国“五四”时期的所谓反礼教(反名教)斗争的最大攻击目标,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之中的父子道德,即把广义上说的家族道德作为核心的道德(参照巴金的小说《家》)。这个家族关系的优势,即便在民国以前,即王朝体制下,也是同样的。[这]有经常被谈到的事[为证]:应该说是中国的“教育敕语”的明之“六谕”、清之“圣谕”,都把孝作为第一条,而相当于“忠”的项目终究未能发现。即便说是家族道德,而中国独特的大家族制度,在内部也不得不自然而然地加强人为的限制要素。其结果,就是朱子学的五伦学说将其习俗神圣化。毋庸说,“父子有亲”,家族道德的基础本来应当是自然的亲爱之情,这是朱子所极力主张的。但是,不能否定,“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程伊川的再传弟子罗从彦的话),关于“父子”伦理,只是形式上的上下关系、只是作为下级者之规范的恭顺之“孝”被强调。“父子天合”,把其作为决定性的关系。但是,现在想莫如提出所谓的君臣道德这方面[来讨论],这是因为,在我国自德川时代以来,一说到朱子学,则几乎被认为是“大义名分”思想的同义词。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