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的原理 性即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864
颗粒名称: 伦理学的原理 性即理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69-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学的恶的理论较为简单,其性善说在其中贯穿精彩。与大乘佛教的恶的根据(无明)相比,朱子学中的无明程度并不相同。朱子学以性、情、欲来比喻人性的不同状态。
关键词: 朱子 研究 哲学

内容

在朱子学里,最当作重心的是伦理学或人学的部分,存在论简言之只不过是它的基础。朱子的伦理学或人学的原理,是伊川的所谓“性即理”。所谓性,是张横渠精彩的、定型化的“心是性与情的统一体”(“心统性情”)的性。总而言之,无非是说存在于个别存在中的理。关于性存在着“本然之性”“气质之性”的对立,人的伦理的课题是从“气质之性”复归到“本然之性”,即在于“复初”,简言之可以说是“变化气质”“克己复礼”(《论语》),这些已经叙述过。现在若再说明这一点的话,则恐怕就得谈如下那样的问题。
  性就内容上说,不外乎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但这个性是未发、是静、是体。所谓“未发”是根据《中庸》的语言,也称为“未发之中”,指获得了喜怒哀乐(即情)尚未发动以前的绝对的“静”、中正的本质状态。它作为用,就变成“已发”,一旦发动,情就出现了。现在,为了方便,如果把宋学—朱子学特有的这些诸概念归纳于体用这对范畴之下来表示,就成为如下式:
  朱子学的诸概念
  其场合,朱子的特征是不轻率地解释体用一致,经常首先极力主张两者的区别。并且,“情”本身未必是恶的东西,比如,像《孟子·公孙丑上》的四端,就是那样。宛如所说,恻隐之心是仁之端,羞恶之心是义之端,辞让之心是礼之端,是非之心是智之端,这四个情对应各自性的内容,成为性的标志,绝不是恶的东西。但是,因为是已发、是动,所以具有往往丧失中正而流向恶的倾向。就是说,“情”动而成为过度时,这就是“欲”,即是恶的。若反过来说,如果一切都是得中的状态,这就是善的。离开“中”而陷入“过”或者“不及”(即负的过度)的状态,就是恶的。我们如果说到朱子学,立刻预想到严重的道德主义,跟着预料对恶的激烈地憎恶克服的意志。而且,那个时候决不会搞错。但是,朱子学的恶的理论,像这样,可以说是简单的。他说,所谓性,是对于水澄的状态而称谓;所谓情,是对水流着的状态的称谓;所谓欲,是对于水波泛滥着的状态。我们了解,即便在这里也精彩地贯穿着性善说。这一点,即便在大乘佛教,恶的根据(无明)也未必是明白的。《大乘起信论》里有“忽然念起,名为无明”这样的名句,但在朱子学里,并不是那样程度的不同。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