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这一文字的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863
颗粒名称: 理这一文字的历史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65-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理这一词汇最初表示玉的纹理,但在古典中多用于政治性的意义“治”。在儒教经典中,除了《易经》《礼记》《孟子》和《荀子》等,很少以宋学式的道义、原理等意义使用。三国时代的玄学家开始使用“必然之理”“所以然之理”,但并未形成体系。佛教传入后,理被佛教哲学家广泛使用,并形成了华严宗的“理事”范畴。尽管有人认为宋学的“理”是从佛教盗窃的,但从道学历史和伊川的观点来看,更自然地将它视为宋学自然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理作为日常口语中的普遍词汇,在思想史文献中也很常见。
关键词: 朱子 研究 哲学

内容

理这一文字,据说本来意味玉的表面之条理,但在古典里毋庸说以政治性的意义“治”这样的意思使用的例子居多。在儒教经典里,除了《易经》《礼记》《孟子》和《荀子》等,宋学式的道义、原理等意思上使用的例子不多。其后,三国时代的所谓“玄学”哲学家,王弼和郭象等使用了“必然之理”“所以然之理”的单词,而所谓体系性的[使用]则难说。以后,佛教传入,理这一单词被佛教哲学家们广泛使用,终于达到了华严[宗]的“理事”这一相关范畴的确立。因此,按照惯例出现了宋学的“理”是从佛教盗窃的这一说法,但此说未必说对了。回顾周濂溪以来的道学的历史,特别是伊川的“阴阳”和“所以阴阳”这样的观点时,即便不将此理之学说视为从诸如华严的“理事”学说盗窃来的思想,索性把它视为宋学自然发展过程中,当然地摸索到的思想,则毋宁说是自然的。仅仅探讨所谓思想史的文献的时候,也许会那样认为,因为本来就无可怀疑:理这一单词作为不是文言文的日常口语是极普遍的语言(例如,争吵时说的“岂有此理”、有那样的道理吗?等等)。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