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爱的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838
颗粒名称: 仁和爱的关系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42-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儒教的中心教义是仁,但在历史上对仁的解释有所不同。唐以前,周公为中心的儒教中,中心教义可能是礼。唐代以后,儒教开始强调孔子的教义,仁被定义为爱。进入宋代后,出现了各种仁的学说,其中程明道的仁说备受关注。朱子虽然尊敬程氏兄弟,但在思想内容上更倾向于伊川的学说。伊川对仁的定义是“公而以人体之”,但这个定义在思想史上并不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朱子 研究 哲学

内容

儒教的中心教义是仁,其最普通的意思是“爱人”。但是,如果像唐以前那样,把儒教以周公为中心来考虑的话,则中心教义未必是仁,也许可以说“礼”就是其中心教义。但是,如同已经叙述的那样,所谓儒教,唐以后改变了面目,开始强烈地意识孔子之教这样的意思。于是像韩愈的《原道》的场合那样,其开头就有“博爱之谓仁”,仁就是爱。
  与此相反,一进入宋代,各种各样的仁说就兴盛起来。其第一位的仁说,就是已经举出的程明道的仁说。对于这个仁说,朱子是非常警惕的,这已一言带过。总的说来,朱子对程氏兄弟表示非常的敬意,当作自己的先驱者。但在实际的思想内容的继承这方面,可以说差不多完全继承了伊川。关于仁的思索也是其一例。伊川首先如下那样的主张:因《孟子》里有“恻隐之心,仁也”(《告子上》)这样的话,故后世终于以爱为仁。恻隐、怜悯,即便的确当作爱,但因为爱是情,仁是性,所以不能直接地把爱视为仁。孟子确实把恻隐作为仁,但必须注意在它前面已经说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公孙丑上》)。只限于有“仁之端”,当然不能直接等同“仁”本身。仁者不用说是广泛地爱吧。但是,像韩愈那样,直接把博爱当作仁是错误的。云云。
  那么,伊川关于仁提供了怎样的定义呢?他之仁的定义是“公而以人体之”,(《近思录》二)其意思,如朱子的解释那样,就是这样的意思(公而无私就是仁)吧。但是,伊川的这个仁的定义,就其自身而论,其实不是有思想史性质之重大意义的定义。[说它有]像明道的“万物一体之仁”对那以后的思想史所具有的那样重大的意义,是不能承认的。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