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之典型的提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823
颗粒名称: 士大夫之典型的提起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28-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周濂溪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第四个意义是他提出了“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这一理想的士大夫形象。这个形象是扶助殷汤王的宰相伊尹和精神上、道德上几乎完美的孔子弟子颜渊的结合。这个士大夫形象强调责任和精神性、思索性的人格的浑然融合,是“明体达用”、“全体大用”的人。士大夫在某种程度上与庶民不同,但也可以作为庶民的代表。儒教的教义强调道之认识和实践,使儒教被广泛的阶级所接受。朱子的问答指出,君子应该关心天下万物,无论地位高低,都有责任去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朱子 研究 哲学

内容

作为周濂溪之意义的第四点,想举他提出“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这一可以说理想的士大夫形象。伊尹是扶助殷汤王的著名宰相,“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通书》志学第十)。颜子即颜渊,像谁都知道的那样,是孔子的最大的弟子,“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即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完美的,否,几乎接近完美的人格。就是说,把圣人作为目标而做学问的士大夫的具体形象,是那样的人格,即作为当政者的上使天子作为如尧舜似的圣天子、下使任何一个庶民都得其所这样的大责任与精神性的、思索性的人格浑然融合的人格。所谓“明体达用”,“全体大用”的人,就是那样(参照七页)。如此说来,伊尹与颜子结合式的士大夫形象,在回顾宋学至明学的历史时,同样必须注意。
  本来,士大夫者,在某种意义上讲,虽然同庶民相异,但另一方面可以说具有作为庶民之代表的意思。即士大夫之所以为士大夫,虽在于他们是所谓的“读书人”,但人能平等地读经书而把握道,立志做圣人。不久,儒教使其教义变为极度与集约性质的东西,这就是说与其读书,倒不如愈发集中关心道之认识和实践这一方面;也就是说,儒教被极广泛的阶级、照字面即庶民所接受的场合,志伊尹之志这样的纲领,不是营造了什么“下克上”性质的作用吗?——不久,朱子如下似的设问,又如下似的回答:治国平天下,是天子诸侯之事。卿大夫以下,没有关系。但《大学》讲“明明德于天下”(平天下),这是“思出其位”(《论语·宪问》)系统的观点。这岂不是犯越分这样的过错吗?把它作为真学,怎样地做到呢?
  答曰:君子之心,豁然大公,其视天下,无一物而非吾心之所当忧,无一事而非吾职之所当为,虽或势在匹夫之贱,而所以尧、舜其君,尧、舜其民者,亦未尝不在其分内也。(《大学或问》)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