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可学而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820
颗粒名称: 圣人可学而至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26-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周濂溪在思想史上的功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提出的“无极、太极”的宇宙观,这是符合中国哲学史常识的;二是他主张人可以通过学习成为圣人。这一主张在周濂溪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他认为“无欲”是成为圣人的必要条件。这一观点在后来的思想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宋学整体的根本性动机和大前提。同时,周濂溪的思想也激发了士大夫的自信心和追求成为圣人的决心。
关键词: 朱子 研究 哲学

内容

作为周濂溪在思想史上的功绩,首先举出“无极、太极”的宇宙观,这是遵从中国哲学史的常识。接着作为其第二个功绩,想举出人由于学而能成为圣人这样的主张。周濂溪除了上面的《太极图》以及作为其说明的仅二百五十字的《太极图说》之外,只有《通书》这一小书和杂文数篇,那个《通书》之中,有如下一节: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
  “一为要。一者,无欲也。”(《通书》圣学第二十)就是说,由于学习能够成为圣人。那个场合,必须的条件,据说是“无欲”。我认为,周濂溪的这一主张,具有不次于那个《太极图说》的重要的意义。就某种意义上讲,它具有比《太极图说》更重要的意义。为什么呢?因为“圣人可学而至”这样的主张,是宋学的整体的根本性的动机、大前提;进一步还因为“无欲”即欲望之否定这一主张,成为以后的思想史围绕它而展开下去的基础。如上所述,在韩愈的《原道》里,圣人虽然已经表现为作为仁义道德的完美的体现者,即用孟子的话讲,叫作“人伦之至”(完全的人格),但作为“作者之圣”即为人类创建文明和制度的圣天子的色彩仍然强。假如是天子,毋庸说不是可学而至的。但是,现在已经主张圣人是能够学的,若借用濂溪弟子程伊川的话(《近思录》二),则云:所谓学问,就是“以至圣人之道”“圣人可学而至”。后世之人误认为圣人本来生知的,非学可至,所以学问的堕落就开始了。
  程伊川还说:
  阿!人以己为小者,亦可悲也。其人之性一也,然世人皆说吾岂能为圣人,此乃不信自己也。(《遗书》卷二十五)即圣人学而可至这样的口号之内心深处,现在已经有了作为时代之担当者的士大夫的“自信”。伊川之兄,[与他]一样就学于濂溪的程明道说:“宁学圣人而未至,不欲以一善成名”(《近思录》十四),成为圣人的事业是不干则已干就干彻底的课题,不是由于一善即局部的、第二位的、小小的善行就可满足的事情。心服二程的张横渠更说“知人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之大蔽也”(《宋元学案》一七)。假如根据古代圣人的概念,对人来说,应该作为目标的理想,即便是“君子”“贤人”,也不能是“圣人”。但是,现在已经强调“圣人”就是人的理想,并宣言由于欲望否定之道德学这样的学问可以到达[圣人]。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