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宇宙—小宇宙的感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803
颗粒名称: 大宇宙—小宇宙的感情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1
页码: 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道教或道教思想对宋学的影响更重要的在于对宇宙性东西的感情,即对统辖天地和世界的东西的内心深处的冲动,而非一个个概念的起源和继承问题。这种想与宇宙原理产生共鸣的感情在道士与隐士们之间被最强烈地继承,现在则被士大夫阶层继承下来。中国思想史中的“乐道”意识,虽然以古代颜渊的“安贫乐道”为先驱形态,但受到道家意识的促进,越发成为特征性的意识。与佛教式的理论性的泛神论不同,存在着道家式的泛神论、造化的泛神论,这与儒教的“生生”之说相关联。
关键词: 朱子 研究 哲学

内容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总之与其说是泛神论的理论,不如说是泛神论的感情,即朱子所谓“天地便是大底万物,万物便是小底天地”“人便是一个小天地”(《朱子语类》卷六八、九五)这样的“大宇宙—小宇宙”的感情。就是说,我想指出的是,作为道教或道教的思想给予宋学的影响,更重要的与其说是一个个概念的起源、继承问题,倒不如说是对宇宙性的东西的感情、内心深处向统辖天地和世界的那个东西的冲动。我认为,想与宇宙的原理产生共鸣的感情,在道士与隐士们之间,大概作为传统的东西被最强烈地继承,它现在则被士大夫阶层继承下来。
  贯通中国的思想史,特别是贯通宋学和阳明学的极显著的一个特征,即所谓“乐道”。这样的意识,虽然毋庸说是将古代颜渊的“安贫乐道”作为先驱形态,但它由于通过这样的道家意识[的促进],越发成为特征的[意识]。如基督教的“苦恼的赞美”这样的说法,在儒教里不存在。我认为,在这个事实的背景里,应该存在着与佛教式的理论性的泛神论不同色彩的泛神论、道家式的泛神论,造化的泛神论,而这同儒教的“生生”之说相关联。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