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造物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798
颗粒名称: 无造物主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体用概念作为思辨范畴,在中国固有的文献中很少出现,但与中国式思辨很容易融合。作者认为,中国思想具有潜在的体用思想。在魏晋时期,道被视为无,万物独化自造,这是中国式世界观的一端。将这种观点上升为抽象逻辑形式,应采用体用逻辑。体用逻辑在佛教中得到了精炼和完成,在天台宗和华严宗中清晰可见。在隋唐时代的佛教哲学中,体用范畴的运用频繁且机械,达到了厌烦的程度。
关键词: 朱子 研究 哲学

内容

作为如此思辨之范畴的体用概念,唐以前,即便在儒教的或者儒教以外的中国固有的文献里,到目前为止,几乎未能发现。但是,根据我的思考,我认为,体用概念是非常容易同中国式的思辨融合的东西,中国思想可以说是本来的或潜在的体用思想。作为绝对他者的神从无创造了世界,这可以说是基督教的因果说(神是因,世界是果),与此相反,对不具有这样的创造神或者创造者的中国式思辨(佛教也没有这样的创造神)来说,其逻辑的根本形式,我认为在体用逻辑之外是不会有的。三世纪末的思想家郭象的《庄子注》在《庄子》注释书之中是有代表性的著作,其中有如下一节,即《知北游》篇对“未有天地可知邪”这一冉求的提问,孔子回答:“可,古犹今”那一节;该节还提出了“物物者非物”(使什么物成为什么物的物,不能是与那什么物相同维度的物)这一命题。对这二处,郭象这样注:
  孔子曰:天地常存,无有不存之时。非惟无不能化为有,有亦不能化为无,自古无未有之时。究竟先于物者是什么?试将先于物者为阴阳,但阴阳不外乎是所谓物;以自然作为先于物者,但所谓自然,无非是(指)物之自然而然(物之自尔);试将至道作为先于(物者),所谓至道,总之是至无,既然是无,则先于物的理当是无(没有)。那么先于物者是什么呢?物却依旧继续有而不已,明矣,(物之有)是物之自然而然的那样(物之自然),非有使之然者的有。
  这里所说的(至)道是(至)无,在魏晋时的思想界可以说是常识。——并且,在几乎同时的其他学者的论文里也有:
  说起来,虽然尝试仔细研究过天地之运行、万物之运动,但未能发现使之那样运动者,一切在太虚里因自己的原因而产生(独化),忽然地制造出自身(自造),无有制造出它的主体者这样的东西(造之者非我)。理是自然而然的玄应(超越地呼应)。生出它的主体这样的东西不存在(化之无主),数是自然而然地冥运(默默不语之中凑巧发生)。(韩康伯关于《周易·系辞传》“阴阳不测谓之神”的注)这里所说,应该说是把中国式的世界观之一端精彩地定型化的说法。但是,像这样的观点,若把它上升为抽象的逻辑形式,则当然应该采用体用这样的形式。因而应当认为,体用逻辑被儒教所吸收,与其说是作为异种逻辑全然地被消化,倒不如说它起到了恰如放入豆腐里的卤水那样的作用。不管怎样,那个逻辑在佛教家之间被精炼这一点是明显的。其完成的形态,在天台(宗)和华严(宗)里,清楚(有时都看得腻烦)可见。隋唐时代,在大多数的佛教哲学里的“体用”范畴的运用,是机械的、频繁的,全然达到了只可以说是厌烦的程度。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