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影响 体用逻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8797
颗粒名称: 佛教的影响 体用逻辑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佛教方面,体用逻辑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与因果关系不同,体用关系更强调“体用一致”,即体与用是不可分割的。虽然有人认为体用概念起源于中国,但从历史文献来看,体用成对用的例子主要出现在佛教经典中。因此,可以说佛教对体用逻辑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朱子 研究 哲学

内容

在佛教方面,首先想举“体用逻辑”这一点。所谓体用的逻辑是什么?所谓体用,总之是相对“因果”而言的概念。假如借用《大乘起信论》的比喻,相对于因果关系是风同波的关系,而所谓体用关系则可以说是水同波的关系。作为定义,像“所谓体是根本的,第一性的东西,所谓用是派
  生的,第二性的东西”[1]这样的看法,虽极含混不明确,也可以考虑。即便认为它是指实体和作用、本体和现象,假如对这些概念规定不是过于神经质的话,也无妨。在因果概念里说的是所谓因果别体,因同果是互相分开的,可是在体用概念里经常有所谓“体用一致”“体即用,用即体”,这一点是它的特征。例如,佛教所说的般若和方便,就被视为立于体用关系的范畴。清朝的末期,亦出现了倡导所谓“中体西用”论的事,即喊出这样的口号,把作为道义之学的“中学”(中国固有的学问)叫作“体”,将作为自然科学和技术学的西学叫作“用”。
  这个体用概念,果真源于佛教吗?还是儒教里本来有的观点?关于这个问题,早在清朝的初期,就已经在中国的学者之间产生了论争。但就我所看到的范围而言,我认为将体用概念纯粹地视为起源于中国的概念是没有根据的,因为那些主张起源于中国的学者所举的例子,几乎全是“体”一字,或“用”一字的例子,但体用概念最重要的、体和用成对用的例子,可以说一个也没有,而像这样的例子,且被视为系统的东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限于佛教经典。例如,关于六朝时代的梁武帝(五〇二至五四九年在位)的论文《立神明成佛义记》中“无明体上,有生有灭,生灭是其异用,无明心义不改”这一段的臣下的注释里就有:“既有其体,便有其用;语用非体,论体非用,用有兴废,体无生灭……体之与用,不离不即”(《弘明集》九),就是其[体用成对用]一例。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